【有言值】你会给雄安官员打电话吗?

2017-10-09

    日前,雄安新区的一项举措再次引起外界聚焦。继雄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宝玲公布个人手机号后,新区涉及的三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也借助媒体公开了手机号,并鼓励大家多反映情况,多提意见。此举引来不少网友点赞,有人称“这在雄安新区乃至全国都是带头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好多问题的发生”,但也有人担心领导手机会被“打爆”,乃至质疑“领导接到这么多电话和短信,能不能处理得过来?能否长期坚持?”

    其实,官员公布手机号并非新现象,只是围绕雄安展开的话题更受人关注,才被推上了舆论的热点。此前,南京、昆明、西安、河北承德、四川眉山等地,都有领导干部公布手机号,而且有的地方还是大范围的“集体亮相”,不仅党政一把手公布手机号,连各部门的分管领导也登报公布手机号。这对促进政务畅通的一时效果是明显的,但也有媒体跟踪报道后发现,一些领导的电话总是打不通,也缺乏反馈措施,无助于解决问题。

    信息公开程度是现代政务发展水平的表现,这点毋庸置疑。公开手机号在显示官方开明态度的同时,也宣示了政务公开的决心——既然私人手机号都公开了,还有什么不是透明的呢?借助手机公开,进而催化其他政务改革,是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技巧,也能让民众切身感觉到变化,从而形成民众和官方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但是,政务公开绝非公布官员手机号这般简单,它只是加强官员和群众关联的途径之一,而非全部。

    不言而喻,在很多人心目中,一个包青天式的“全能官员”能解决一切问题,只要向其“诉苦”,就能及时化解困难。然而,现代政务管理不仅十分复杂,还讲究流程和秩序,将解决问题的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位领导身上,并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规律要求。通常情况下,各部门官员各司其职,就算打电话给“大领导”,也要通过相应程序和相关部门解决问题。

    当然,民众依赖官员电话的背后,恰恰是具体部门尤其是基层执行单位不作为,产生了“官员不办事,群众不信任”的问题。要想破解困局,根本上还是要推进政府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尤其是政府处理程序和规则的科学化。

    官员公开电话号码,只是政务公开的第一步,表明了官员联系群众倾听意见的姿态。政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制度建设是首要的。要让民众知晓,与自己有关的地区、部门的官员的分工情况,要加强基层的信访工作和网络监督机制建设,增加政府政务活动的信息公开程度,在透明廉洁的环境里,人们会更依赖传达民意的渠道,而不是个别官员的权威。另一方面,若公布领导手机号,如何保证它是与群众交流的长期有效渠道,也需要拟定相关规则。比如,官员的私人电话和工作电话是否分开,官员是否需要在规定时段内处理手机信息,是否要安排专人与反馈问题对接,与官员电话联系是否需要更细致的规范,等等。这些问题清了,兼顾了政务工作效率和民众的诉求,有关官员公布手机号的争议自然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