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留学经历 “没长醒”的孩子长大了

封面新闻

原标题:“海归就业遇冷”调查报道② 各有各的留学经历 “没长醒”的孩子长大了

  连日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名已经回国工作的留学生及其家长。海归中,有的10多岁就独自远走异国他乡,有的在大学里交换留学,也有的从国内名校退学出国。

  对于出国留学,他们有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A

  出国留学的经历

  “没长醒”的她长大了

  回顾人生中的前20年,成都女孩马倩只能用懵懂和迷茫两个字来形容。从小到大,她都没有认真想过人生规划的问题。直到20岁时,她被交换到美国留学,此后又去英国读完了研究生。几年留学经历,让她开始思考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到美国留学,一下飞机就哭了

  2009年,在四川大学读大二的马倩,获得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交换留学的机会。

  她并没有太大兴趣,反倒是爸爸一个劲儿地鼓励她去,并带她办好了所有手续。

  “我爸可能觉得出去可以镀一层金,我完全处于迷茫的状态,不知道出去干什么,毫无目标。”马倩说,自己是家中独生女,从小到大都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

  回忆起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马倩说,“一下飞机就哭了。”

  “感觉很不好,去了一个相当于中国火焰山的地方,山上只长仙人掌。”马倩在美国呆了两年,“没有接触到美国的现代气氛,”也没有去过纽约、华盛顿等城市。

  那两年,马倩无比恋家,每个假期都要飞回成都。

  在美国,还要面对融入当地环境和文化的问题。“没办法融入。”马倩说得很干脆,“除非能遇到非常友好的当地人。”

  马倩遇到了一个,是一个合租的室友,曾在圣诞节时,把她请到家里过节。但更多时候,隔膜感更深一些。“4个女生共用厨房和冰箱,谁都知道这是我的,那是你的,不能动。”

  在美国的两年,让马倩成长了不少。“一个人在国外,什么都要靠自己,父母都远在成都,想靠也靠不上。”

  在美国读完本科后,马倩“开始有点觉醒”,思考未来的路怎么走。2011年,她决定去英国读研究生。

  出国留学期间,马倩在凡尔赛宫旅游。

  学什么不重要,体验值得留恋

  马倩觉得,出国留学的人,有的是为镀金,有的是为体验,她属于后者。

  “在国外学了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在那真是穷开心。”马倩回忆起留学时光,仍觉得十分美好。

  “上午下了课,在教堂旁边的草地上晒太阳,跟朋友一起吃个午餐聊聊天;下午只有一节课,再去市中心逛逛。”马倩说,在英国留学时所在的城市,“四季都美,又不用自己挣钱,过得无忧无虑。”

  至于出国留学性价比降低,马倩说,她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她在美国和英国时,每年花费大约50万人民币,但家境优越,不存在经济方面的压力。

  在她看来,这段留学经历本身就是收获。

  “英国给我的感觉是安静,不闹腾,但安静却不孤独;而美国是闹腾,让人觉得孤独。”如果不是去了两个国家留学,马倩不会有如此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想法更多,希望改变当前生活

  刚回国时,马倩进入一家金融公司工作,每个月6000元的工资,让她挺满意。

  但是,干了不到两年,金融公司名目繁多的考核指标让她感到枯燥无聊。如今,马倩在一家新媒体公司上班,她现在又有了新的念头。

  “我有个同学也是留学回来的,进了一家国企,特别不习惯,现在正准备考雅思,重新申请国外的学校。”马倩说,她的心态跟这个同学差不多。

  这也是留学经历带给她的改变,“在国外几年,让我的想法越来越多。我会想,如果现在工作不开心,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变?对未来重新进行规划?”

  马倩说,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一直在国内上学、工作,现在也不会产生这种想法,她会一直是个“没有长醒的人”。

  正是因为有了内外两种对比,马倩开始有了新的思考和规划。

  “在国外学到的专业技能,对现在的工作也没有多少帮助。唯一的英语优势,在工作中也用不上。”这让马倩觉得回国后,自己的竞争力在丧失。

  这显然是她不想看到的,现在,她开始考虑一所国外学校,留学,移民。

  “虽然未来什么都不确定,但自己更清醒了。”马倩说。

  B

  从985大学退学

  到美国去自费留学

  在众多选择出国留学的人中,重庆女孩刘佳显得有些特别。从小成绩优异的她,高考后上了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结果她在大二时从学校退学,考入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

  留学4年,刘佳虽然“吃吃吃,买买买”,花了200多万,但她觉得收获更大。

  留学的种子,初中时就埋下了

  想要出国留学的种子,早在上初一时,就在刘佳的心里埋下了。

  “当时就是单纯地喜欢英语,就想去美国留学。”刘佳说,提出这个想法后,她被父母拒绝了。拒绝的原因不是因为负担不起,而是父母觉得她还太小。

  父母的意思是,等她在国内读完初中,再去美国读高中和大学,会更稳妥一些。

  “初中毕业后,我那时正是叛逆期,死活都不想去留学了。”刘佳说,父母也没有坚持,她在国内读完高中,参加了高考。

  刘佳是学霸,也是考霸,高考后考上北京一所211、985高校,学金融专业。

  大一时,多年前的留学念头,在刘佳心里被重新点燃。“大一下学期开始准备出国,花了大半年考托福,准备各种材料。”

  最终,刘佳顺利申请到了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然后又从国内就读的大学退学。

  对此,刘佳没有觉得遗憾。因为在美国学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且几年的留学经历,让她收获了成长。

  有个好室友,迅速融入了环境

  刚到美国,面对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刘佳还是有些慌乱。

  幸运的是,刘佳遇到了一个好室友,黑人女孩Nia。“她对我帮助特别大,会带我去她家玩,融入她的小圈子。”在校园里,Nia也给了刘佳很多帮助。

  “她会告诉我学校里哪些社团比较好玩,就拉我去参加。还会告诉我一些国际学生不太会注意的问题,文化有差异的地方,也会给我解释。”刘佳说,在Nia的帮助下,她很快习惯了美国的生活。

  留学期间,课堂上的宽松和课题的自由,让刘佳感到欣喜。除了上课,她还担任研究助理,帮老师统计数据,整理文章。“最后半年是在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研究助理。”

  毕业后,刘佳也想过留在美国工作。但是,能够提供签证的工作工资太低,“一个月大概是4000元美金,我在华盛顿租房子每个月就要2000多美金,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家境殷实的刘佳,留学期间一年花费六七十万元人民币,4年下来,花了200多万。

  毕业后,她希望尽快独立,不再依靠家里援助。再加上在美国能找到的工作,跟自己的兴趣有点远,所以毕业后回到国内,在成都找到一份工作。

  光环已不存,留学不是为镀金

  “回过头看,这段留学经历,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刘佳说,在国外的几年,让她对很多事情的接受度更高了。

  在美国期间,刘佳把大部分假期都用来旅行,“整个美国,甚至整个美洲都转遍了,这也是收获。”

  “我不把留学当做是镀金,如果只是为了回来找一份好工作,我在国内的学校已经很厉害了。”刘佳说。

  实际上,她出国前就已经意识到,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的人迅速增多,“海归光环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已有心理准备,刘佳回国找工作时,没有奔着高薪而去。

  “当时还给花旗银行投过简历,也被录取了,但自己觉得不感兴趣,就没去。”尽管那家银行提供的薪资不低,但刘佳最后还是选择了现在的工作,“因为更有意思。”

  C

  留学俄罗斯7年

  成都女孩成职业油画家

  生于1986年的成都女孩王梦雪,如今总是被人称为“美女艺术家”。年仅31岁的她,如今是四川当代青年油画院副院长,四川当代油画院副秘书长、专职画家。取得如此成就,源于她在俄罗斯留学7年期间,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出国学新闻,却成了油画家

  2002年,16岁的王梦雪在成都读高中。高二时,家里准备送她出国留学。

  经曾在莫斯科留过学的姑姑建议,王梦雪选择了俄罗斯作为留学目的地。那年,王梦雪独自带着50公斤重的行李,远赴俄罗斯。

  经过一年的语言学习后,王梦雪顺利考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相继在这所学校读完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

  但王梦雪一直没有放下自己的艺术梦。受建筑设计师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迷恋艺术,喜欢画画。

  “距离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只有5分钟路程,就是列宾美术学院。我在列宾美院学了5年油画。”王梦雪说,圣彼得堡曾是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和艺术中心,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这座古城的艺术营养。

  2009年,王梦雪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第二年回到成都。

  回国后,她当过电视台记者,做过出版社编辑,但最钟情的还是绘画。

  2013年,她创办了自己的油画工作室。2017年7月初,举办了一次油画展。

  王梦雪和她的油画作品

  留学七年,经历了太多困难

  刚到俄罗斯时,王梦雪把带的美金绑在身上,那是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费。

  即便如此,钱还是在地铁里被抢了。可以想象她的无助,“哭也没用,喊也没用。”留学7年,她经历的困难可想而知。

  最直接的,就是俄罗斯每年长达半年多的寒冬。

  有一个冬天,她晚上错过了最后一趟公交车,只好一个人走远路去坐地铁。

  “也不是因为想家,就是突然很委屈,就哭了。”眼泪流下来,迅速在脸上结成两道冰凌子,“真的太冷了,是生活在南方的你所无法想象的极寒。”

  “那7年,是我非常重要的成长时期。对我来说,是形成性格和思考习惯的时段。”王梦雪说,因为自己处于特殊的年龄,在陌生的国度,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所有这些,教会了她敏锐的观察力,也让她学会了坚强。

  王梦雪说,直到今天,她的血液里依然充斥着留学时光留下的力量。“那些力量值得回忆和反复揣摩,并会作用于我的一生。”

  她很庆幸,在青春躁动的年龄,在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积淀和气候严峻的国家度过。“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孤独中前进,和与自己相处。”

  现在,王梦雪的很多绘画作品,都带着俄罗斯冬天的影子。

  对此,王梦雪说,俄罗斯的艺术已经融入自己的灵魂,还有那里的雪景和天空。“在那里,看过去满眼都是海阔天空和冰天雪地,那里的一切都像记录在心脏里的一个基因,随着血液迸发出来。”

  把留学当投资,想法太幼稚

  王梦雪出国留学的时间,是在15年前。她知道,当下的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年轻人面对的压力和问题是过去的很多倍。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懂专业、懂人性、懂吃苦,需要学习方方面面的东西。”

  “单纯一个留学经历,并不是高于同龄人的全部。”王梦雪说,光鲜的学历只是表面,人才更重要的是货真价实的综合能力。

  拿自己来说,王梦雪不希望被贴上任何一种标签。她既擅长画油画,也喜欢画插画,作品风格差异也很大。“现在是资讯传播如此之快的一个时代,这么一个大信息量的时代,我怎么可能被贴上标签,怎么可能只能让我画油画,而不让画我喜欢的插画?而且,我今天画的是雪,明天就有可能画火了。如果艺术家这个职业都不自由,那我们生活的社会也就太没劲了。”

  对于出国留学是否值得,王梦雪说,任何环境和经历,都会带给人正负两种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吸收和运用”。“如果单纯从收入和支出来看待留学,那就是把人当成了商品或项目在投资,这种想法极其幼稚。”

  D

  送儿子留学美国

  这4年100多万花得值

  2010年,儿子高中毕业时,成都人王先生决定送他到美国读大学。

  做出这个决定,与儿子喜欢计算机的兴趣有关,更与王先生的观点有关。那年,小王考入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

  王先生也是学计算机出身。1982年,他考入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学的是在当时非常时髦的计算机控制。

  1986年毕业时,王先生正好赶上计算机普及的热潮。后来,王先生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首席工程师。

  “因为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家里很早就有电脑。儿子从小就喜欢玩游戏,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王先生说,儿子“子承父业”,是受他的影响。

  也是因为身在其中,王先生更明白在电子计算机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我对这个体会太深了,中国课堂上学的很简单,用的程序语言也很老了。”

  为此,王先生很早就决定送儿子出国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国外学的东西,国内任何大学都学不到。”

  王先生说,儿子回国后,曾去国内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求职,“那家公司用的程序语言,在美国都已被淘汰了。”

  为支付儿子出国留学的费用,王先生曾经卖了一套房子。“我给他定的一年30万,4年下来超出一两万。”王先生说,他觉得这100多万花得值。

  “我的一些高中同学就说,花100多万,多久才挣得回来?我说,不能这么想,这些钱留在手里也用不完,如果给孩子读书,他学到的技术,增长的见识,是不一样的。”王先生说。

  在国外的大学,小王也见过开上百万跑车的中国留学生,但他不觉得羡慕。“留学期间,一直是自己做饭吃,这样能省钱。”

  小王自己也很努力。“国外读大学真的辛苦,每天下午跟他视频,都是美国凌晨一两点钟,他都还在做作业。”为修够学分,顺利毕业,需要付出更多艰辛。

  直到现在,王先生和儿子还经常探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问他学的什么,现在研发的程序,对我来说,也是学习的过程。”

  封面新闻记者 董兴生 摄影报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佳、马倩为化名)

责编:吴蕴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