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的“一带一路”海外实践课堂

中青在线

  开栏的话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在沿线的城市、国家开展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相关课题调研、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他们渴望通过亲身体验、客观观察来认知“一带一路”建设情况。为此,我们开设“大学生的丝路故事”专栏,以期用他们的视角讲述“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

  ----------------------------------

  在伊朗的伊玛目广场上,一位给自己取名叫“马云”的当地人,用汉语招呼人们到店里欣赏传统的波斯地毯。“我在中国南昌学习过汉语,想成为和马云一样的大企业家!”他向过往的游客介绍道,自己对中国的体育界也很了解,所以给弟弟起的中文名字叫“马龙”。

  这一幕让清华大学赴伊朗社会实践支队的13名师生记忆犹新。

  今年暑假,来自清华大学的38名师生,以新开设的“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为依托,分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丝路新探”海外社会实践项目,在伊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柬埔寨4个国家开启学习与探索之旅。

  赴伊朗实践支队从德黑兰开始,历经10天,辗转卡尚、伊斯法罕、设拉子、库姆,展开了一场场从波斯古国到丝路新探的文明对话。

  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的地点之一便是伊斯法罕。在同学们眼中,城市的核心区域——大巴扎里,经常驻足着往来伊朗与中国义乌的商人。而曾经跋山涉水的驼铃声阵阵,如今只需乘坐从义乌出发的“新丝路直通车”,14天货物便能抵达。相较于海运,时间整整缩短了一半。

  回想起这次调研经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张进宝表示,“伟大的文明各有不同却又殊途同归,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理解是提升其他一切交往的文化根基。”

  “我希望同学们掌握真正的全球视野而不仅是欧美视野,掌握真诚的跨文化尊重而不是对弱者俯视、对强者仰视的跨文化摇摆。也正因如此,我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脚来丈量世界的土地、用自己的眼来观察世界的真实。”伊朗支队带队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钰说。

  另一支赴中亚的社会实践支队,则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五城里开展调研。

  在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赞为“乌兹别克斯坦与外国投资合作典范”的鹏盛工业园,当地员工友善地用汉语“你好”与师生们打招呼。工业园为当地提供了1300余个就业岗位,并在厂区内建起了生态公园,供附近居民休闲娱乐。2015年,约150名当地员工被派往中国进行深造。此前,这些人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而现在,他们被视作“英雄”。

  实践队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行走在异国他乡。在撒马尔罕的传统集市里,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博士生郭睿挨家挨户地访谈,来之前,她制作了一份双语问卷,研究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形象认知。热能系博士生张振提前对中哈两国能源合作的政治经济环境、能源系统的相似与互补性、已开展的合作项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报告里写,“我们带着问题来到丝路,希望能带着新问题与新结论离开。信息多而繁杂,借思索讨论以期‘一叶知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并非只有经济相通,还在于通过经济贸易往来实现文化相通、民心相通,在此基础上打造合作地带与合作区域。然而,这并非易事。让青年先走出去,便是一个探索途径。”中亚支队带队教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楚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