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册到“云端”,上世纪审美的高级质感消失了吗?

2017-09-10 17:55中青在线

  《一次》

  许多年后

  我在一个抽屉里发现

  一叠

  没有冲洗的

  被遗忘的

  底片

  主题是

  “时间的流逝”

  —— 维姆·文德斯

  这个时代

  有的人选择冲锋陷阵在前头

  有的人选择退守本质

  很多人觉得

  如果要体验摄影更深层次的乐趣

  可以选择胶片摄影

  1871年9月

  英国医生马多克斯(Maddox)

  在《英国摄影》杂志上

  介绍了干版摄影法的研究成果

  这就是胶片的前身

  胶片时代,他们如何自拍?

  01

  憨豆先生

  1987

  02

  麦当娜

  1982

  03

  迈克尔·杰克逊

  1996

  数码相机当道的今天

  胶片相机渐渐没落

  曾经成册的影集变成了硬盘、U盘

  也再没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翻看一本相册的情形

  可即使在这样的时代

  我们还是要为胶片摇旗呐喊

  因为对许多人而言

  胶片不仅仅是记录的手段

  更是品质和情怀

  什么是胶片摄影?

  胶片摄影是一个化学过程,与数字和电子无甚关联,它纯粹来自自然。遵循万物法则所带来的奇妙物质变化规律。

  胶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物质实体而非虚拟的,在这个随时会产生一无所有的幻觉的时代,胶片摄影给人安全感。

  胶片,是对时间的尊重。胶片摄影作为复古影像的纪录方式,即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胶片的魅力》

  优秀胶片摄影作品欣赏

  NO/1

  沙颖

  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传媒)就读新闻摄影专业。1991年出国,先后在日本、香港和新加坡工作。现定居新加坡,在美国财经频道CNBC任职。

  当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摄影专业的他,主要学习的是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在入学后的前一两年,他学习黑白照片的拍摄和洗印作为过渡。没想到,由此便养成了对黑白摄影一生的钟爱。

  在沙颖眼中,黑白摄影是个手艺活儿,要花时间去慢慢磨练,但此中乐趣,实非现今的数码摄影可以比拟。现代社会讲究效率,但人生很多事情的乐趣恰恰不在效率,而在玩味在体验,从对时间的消磨当中寻找生命的意味。

  NO/2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有着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称号,是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抓拍摄影大师。生于1908年的他,从14岁开始学习摄影,并被其深深吸引,从此立志献身于摄影艺术。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 《西德拜仁阿沙芬堡》

  △ 纪录片《回归》(片段)

  △ 《德国莱茵河》

  △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

  NO/3

  中国摄影家张轶拍摄的《初梦人生》

  从前景数起只有第三个婴儿的影像是清晰的,而其余均是虚糊影像,确像是在睡梦中的景物,正好符合了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选择了长景深,孩子们都是清晰的影像,那将是另一种意境了。

  NO/4

  老焱若是我国早期杰出的摄影家,是1923年我国最早的摄影家组织——北京大学光社的发起人之一,被称为“光社四杰”中的首席人物。

  他于1927年拍摄的《一肩风雪》是其摄影风格的代表作。

  这幅作品的画面简洁,寓意深刻。大地被白雪覆盖着,显示了严寒季节的环境特色;左侧苍老枯枝、弯躯曲体的老树,寓意着国家民族的贫穷和落后;肩挑篓筐、披着风雪的老人,为了生计蹒跚吃力地独行在茫茫雪地里,显得是那么凄凉……老树、孤人、无垠雪地,何处是尽头?出路在哪里?恰是旧中国境况的真实写照,从这幅作品中可充分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整幅作品充满了东方韵味和中国特色,整幅结构无疑是一幅完美的山水人物水墨国画!

  NO/5

  苏珊·温丝特 [美]纽约 1997年

  1998年获世界摄影大奖赛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NO/6

  『美国』斯坦利·福尔曼 1975年

  《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

  作者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同时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3岁的蒂亚娜。

  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NO/7

  『美国』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他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NO/8

  『美国』尤金·史密斯,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到水俣村采访。他选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发行量达到三万册。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上复苏,发展迅猛。然而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由于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学工厂不断向海里排放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以致当地渔村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四肢萎缩,全身痉挛,导致死亡。史密斯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为受害的人们讨回公道。

  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和渔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摄了许多真实的镜头。厂方为了阻止他采访,雇用了打手多次袭击他,以致被打伤住进了医院。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协”,终于拍摄到了上千幅照片,完成了采访。

  这个专题不仅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他的这些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

  NO/9

  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赢得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

  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

  NO/10

  张左,中国青年报摄影部高级暗房师。中国摄协函授学院教授。1984年开始摄影创作,发表摄影作品近千幅,酷爱黑白摄影和暗房制作。1992年以后专业从事黑白照片的后期制作,为多家画(影)廊制作图片。

  △ 解海龙《希望工程》

  这组专题照片拍摄之前,张左就与摄影者商讨如何测曝光的拍摄,这事关系到后期的黑白胶卷冲洗、黑白照片放大制作的效果。在这张照片放大制作过程中,只采用了局部加光的处理手段,还是很容易把握和做到很好的。

  △ 曾璜《战火浮生》

  这张反映战争题材的照片,拍摄的测曝光都是按照照相机机内测光的数据,正常的冲洗,放大照片时一切都是正常的对相纸曝光,对照片画面的四个角做加光压暗的处理,渲染气氛。

  做四角这样渐变的加光处理,加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容易控制把握。

  △ 晋永权《傩公傩婆》

  阴天拍摄黑白照片,一般要选用低感光度的黑白胶卷,或是用增加感光度的提高反差测曝光,就能保证底片能有良好的反差,在胶卷冲洗时适当地延长显影时间,就会得到良好的底片。

  △ 居扬《囚犯》

  这张照片的摄影者选用了高感光度的黑白胶卷、正确的测曝光拍摄及正确的黑白胶卷冲洗,看底片的密度还是适中的,反差就偏大了,为了使照片画面的影像反差适中,层次有更好的表现,在放大制作照片时,主要是把窗户内的人物影像的影调反差控制好,在用底片对放大相纸进行曝光时,同时也做局部的遮挡,然后,再做窗户外的加曝光处理。

  当今时代

  各种信息和图像的爆炸

  上世纪审美的高级质感消失了吗?

  老派、讲究、清明澄澈

  慢条斯理、真实而厚重

  这或许就是很多人选择胶片的原因

  内容 / 整合自守候微光、全球摄影网、文艺之声、胶片的味道、听潮、芭莎艺术、时光网

  视频 / 腾讯视频

  编辑 / 聂亚栋 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