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迷上了邓丽君那种美,她用一生做旗袍

中青在线

  #把传统旗袍的考究技艺传承下去#

  骤雨方歇,微风捎着泥与草的清香缓缓地浮进天工传习馆的屋子,阳光漏进叶隙,沿着二楼的窗户在工作桌上抖落出斑驳的影子。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史立萍取了浆糊,在手掌上一层层匀开,随后蘸取一点敷在布片边缘,均匀地抹开,再用布条仔细压住,喷些水。片刻之后,史立萍取来熨斗,隔着块布,小心地熨烫起来。她在给一位画家预定的传统旗袍的部分面料绲边。别看这块布料只有碗口大,处理起来,史立萍得耗上半个小时的时间。

  史立萍做得很认真。屋外偶尔有几声鸟鸣,屋内只听得见布片摩擦与熨斗起落声。

  因为邓丽君迷上了旗袍

  不同于现代衣物用机器批量生产,传统旗袍的制作极耗时间,一针一线都得经由制衣师傅之手。从选料、裁剪、镶嵌、绲边到盘扣,完成一件简单的旗袍,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复杂点的,往往要花上一两个月的工夫。史立萍曾做过一件复杂旗袍,足足用了半年。

  传统旗袍的制作工序繁琐而复杂,“所以做衣服一定要静下心来,一旦走神,就会出错”。史立萍至今还记得年少时随师父学艺,在永安里树荫深处的一个旗袍小店里,因为一时大意,曾熨坏了师傅的心血之作。

  八十年代,外交部在永安里成立了出国人员服务部,给大使、参赞夫人们做外交场合的礼服。那时,国际上中国女装的代表是旗袍,所以这个服务部专做旗袍。

  外交部聘请了北京老字号“双顺便服店”王禄老先生坐镇旗袍小店,七十八岁高龄的王禄老先生需要一个徒弟来传承这门手艺,机缘巧合之下,史立萍来到了旗袍小店学艺,那年她十八岁,痴迷旗袍。

  说起史立萍痴迷旗袍的原因,不得不提邓丽君。八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邓丽君的歌,很多人都喜欢她,史立萍也不例外。一次,史立萍跟朋友们一起凑在小电视前看邓丽君的演唱会,婉转的歌声依旧动听,但史立萍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邓丽君穿的那身旗袍上。“多美啊!”十七岁的史立萍心弦振动。不久,在得知有机会能跟从王禄师傅学习制作旗袍后,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掉工作,来到旗袍小店。

  史立萍制作传统旗袍工作照

  曾熨坏衣服,却得师傅倾囊相授

  初到旗袍小店的史立萍并不受师傅待见,因为在传统的老师傅眼里,姑娘家是不适合传承手艺的。为得到师傅认可,学习手艺,史立萍每天都勤快地打扫屋子、整理工具。时间久了,史立萍跟在师傅身边学了不少,也逐渐能承担一些活儿。但真正得到师傅认可,却是在她不小心熨坏了师傅的心血之作之后。

  一天,师傅因身体不适提前回家,走前嘱咐史立萍熨烫一件做好的旗袍,一会儿客人来取。旧日的熨斗不像现在可以调温,需要用手试温度。但当时着急与朋友出去玩的史立萍拿起熨斗没有试温就烫下去了,糊味儿瞬间蹿进鼻腔,吓得史立萍马上移开熨斗,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新制的精美旗袍被烫出了一个大窟窿。

  第二天,师傅看到后气坏了,顺手拿起手边的尺子就要打她。史立萍害怕地用手挡开,尺子打到了身旁的栏杆上,本来就有裂痕的尺子瞬间断成了两半。熨坏了师傅的心血,又摔坏了师傅的尺子,史立萍愧疚万分。她决定为师傅做点什么。

  史立萍发现铜质的浆刀久置在浆碗中容易使浆糊变色,于是从母亲包饺子用的小竹片上找到灵感,把坏掉的竹尺子打磨成了一把竹浆刀送给师傅。拿到竹浆刀的师傅既惊讶又欣慰,觉得这个小徒弟是个有心人。自此,史立萍得王禄师傅倾囊相授。而经历此事后,史立萍在制作旗袍时分外认真,再也不曾出过差错。

  此后,史立萍安心地在旗袍小店里学着手艺。看着无数人满怀期待地踏进小店,再捧着新制的旗袍满心欢喜地离开,史立萍快乐而满足。但没过几年,小店前的脚印日渐稀少,石板缝儿里不经意间也冒出几株杂草。

  史立萍传统旗袍制作教学中

  旗袍店关了,她却依然放不下旗袍

  穿旗袍的少了。北京城的商铺橱窗里挂满了西洋小裙,追潮流的姑娘们在绚丽时髦的服装店里挑花了眼。老巷子愈发安静下来,树荫深处的旗袍小店更显沉寂,那些曾被争相夸耀的旗袍一件件蒙了灰,逐渐黯了光彩。

  旗袍店终究关了门。

  后来世事变迁,史立萍辗转多个服装部。最终,她停留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开始从事民族服饰研究。沉稳厚重的博物馆里藏着华夏千年的璀璨光辉。她翻阅一本本古籍,研究一幅幅墨画,埋首收集、修复各类服饰文物,一转眼十几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从书画、古架间流过。

  历史的厚重感感染了史立萍,她越发沉稳而安静,但她的心里仍然还住着一个十七芳华的小姑娘,她穿着亲手制作的漂亮旗袍从人群里穿过,昂首踮脚,在众人的目光里快乐而骄傲。

  把传统旗袍的考究技艺传承下去

  史立萍从未放下过旗袍。

  2014年,退休后的她来到北京服装学院天工传习馆,开办了自己的旗袍工坊,开启了传统旗袍制作的教学生涯。

  “如今做旗袍的少了,遵循传统工序做旗袍的就更少了。”史立萍想把传统旗袍的考究技艺传承下去,把不同于改良旗袍的古艺之美传播开来。从永安里旗袍小店里学到的严谨的制作技艺,从博物馆里研习的千百年来的旗袍精髓,“如果不能传承下去,我想我会十分愧疚”。

  短短三年,史立萍教过的学生近300名,看着学生们一丝不苟地裁布料、缝边角、做盘扣、绣花样,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自己。

  史立萍安静地在工坊里织着华裳,时光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流淌。她身后的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旗袍,它们安静地在方寸之间伸展身姿,诉说的却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中华之美。

  —THE END—

  作者 / 王煜

  来源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欢迎常来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