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让民警挺直腰杆执法

2017-07-22 04:25法制日报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跟着民警小袁外出巡逻,他非常自然地打开了扣在肩头的执法记录仪,也给记者配备一个,并教会了记者怎么用。“这是我们的工作习惯,没有这玩意儿,出去执法不安全,你也试试,很好使。”小袁说。

  “从走出派出所开始,到警情处理的每个环节,再到回派出所后办理案件的全过程,我们都将之全部记录在这台小小的执法记录仪上。这不仅是对民警合法权益的保障,更是对民警执法规范的监督。”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大桥派出所所长袁华说,“这就是我们的第三只眼。”

  眼睛亮了

  “那名妇女一见我来,就开始脱上身的衣服,大喊‘警察非礼’。”为了保留现场证据,大桥派出所民警小潘掏出自己的手机,一边录像一边与同事一起将这名妇女控制住。

  他说,在配发执法记录仪之前,民警随身携带的警用记录工具只有一支录音笔,仅靠音频无法完全还原现场状况。一旦在处理警情时遭遇诸如“警察非礼”的情况,极易让不知情的群众产生误解,派出所也可能因为缺乏还原真相的手段而陷入被动的局面。

  黑色的执法记录仪大小不过半个iphone5手机,小巧轻盈。背面附有屏幕,用来播放录像。当记录仪开启时会亮起醒目的红灯作为提示,在满电量状态下可连续开启7到8个小时,完全可以满足民警一天的使用。

  派出所民警向记者播放了记录仪内的视频片段,人物的动作和语音都十分清晰。

  2016年8月,大桥派出所下发了警方专用的执法视频音频记录仪,同时落实执法记录仪使用规范,明确民警在接处警、现场调解、办理刑事和行政案件辨认、扣押、搜查及押解等环节中都要进行视频音频的记录,要求执法记录仪在民警办案过程中全程开启。

  大桥派出所副所长范文博告诉记者,以往,执法记录仪只有在处理警情时才会开启,但大桥派出所通过顶层设计将记录仪的使用延伸到办案的各个环节,时刻发挥执法记录仪作为“第三只眼”的作用。

  腰板硬了

  临近中午时分,两位民警将一名疑似吸毒的男子带到派出所的案件办理区域。在进行身份登记前,民警打开了随身携带的执法记录仪,之后的身份记录、随身物品封存等环节都在记录仪的记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当警方正要把疑似吸毒男子的尿液样本送到医院检测时,他却突然发难了。“你们送过去我不放心,万一你们半路上把我的样本换掉了怎么办?”男子提出质疑。

  “你放心,你的样本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都会在我们执法记录仪的记录之下。”民警举起手中处于开启状态的执法记录仪,“等我们回来后会将视频记录完整地播放给你看,证明你的样本没有遭到任何毁坏或调换。”听到这掷地有声的回答,男子的情绪平复了下来。

  在大桥派出所,每一位民警都已养成了“办案必开记录仪”的条件反射。派出所每周都会定期抽查个人和各警组的记录仪使用情况和拍摄视频内容,并在所内公告栏张榜公布。

  “腰板更硬了,底气更足了。”这是大桥派出所民警在使用执法记录仪后发出的最多的感慨。以往在处理妨碍公务类案件或是对象不配合的情况时,由于担心对方随时会“反咬一口”,而自己又缺乏证明手段,民警往往以劝说为主,在配备了执法记录仪后,民警可以安心对对象采取措施。 

  “现在有了执法记录仪记录现场情况,大家就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处理案件时都能够放开手脚按照规定规范执法,这样一来别有用心的人反而找不到机会。”范文博说。

  百姓服了

  2017年4月,大桥派出所内,一男子躺倒在办案区的地上,口中连称自己被警察打伤,无论如何都不肯起身。这名男子在当天因妨害公务被民警带往派出所接受处理。

  在前往派出所的途中,该男子坚称自己被警察打伤,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信以为真,一传十十传百,短短十几分钟内,大桥派出所门口已经聚集了数十位群众,要求派出所方对“警察伤人”一事给出说法。

  所内躺着一名“伤员”,所外又是数十位情绪激动的群众,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当,将带来极为不利的社会影响。所长袁华当机立断,下令公布执法记录仪的拍摄画面,让事实证明一切。

  民警立刻召集男子的亲属进入派出所,向他们播放了执法记录仪中记录的男子推搡、踢踹民警的画面,而警方始终未作出任何不规范行为。在真相面前,亲属们认识到了错误,他们一方面劝说男子配合接受警方处置,另一方面向所外的群众澄清事实,事件最终得到妥善的解决。

  据介绍,自从大桥派出所民警佩戴了执法记录仪后,妨害公务以及群众不配合警方执法的现象有了明显减少。大桥派出所近期更是获得了全国优秀执法示范单位等称号。

  袁华表示,让民警使用执法记录仪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其成为警方遭受质疑时的救命稻草,而是通过执法记录仪的使用,督促派出所民警规范执法,提升执法透明度、公信力,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就会信服、信任、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