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象棋公开组夺金 “苦孩子”这次熬出了头

封面新闻

  当麾下选手在全运会上如愿夺冠之后,四川省象棋队教练李艾东大师曾临时客串了一回记者,他问刚刚拿到象棋公开组金牌的赵攀伟“有何感想”,素来不擅言辞的赵回答得很认真——“就是没得好紧张了嘛,没得比赛时那样紧张了!”

  他叫赵攀伟,也叫“我紧张”。

  论实力,他早就雄踞全国业余象棋界前三,在公开组拿冠军也不足为奇;论状态,这位“残疾棋王”却有些飘忽不定,他在全国大赛中多次击败像武俊强这样的专业高手,但有时候又会输给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棋手……所以,成都棋院院长蒋全胜感慨万千之下,对赵攀伟夺冠有一个经典的评价,那就是——“可能,机会总是会留给那些特别渴望成功的人!”

  自卑,自信和自强

  他曾被断言,活不过20岁

  他住在成都棋院周边的一家小旅馆里,每天上午,都会准时到棋院象棋训练室里“上班”,随着实力一步步的提高,和他一起拆棋的都是四川队的职业高手,有时候,他甚至可以代表四川参加顶尖水平的象棋甲级联赛,这样的待遇,是多少业余棋手都梦寐以求的?但这些并不是谁的恩赐,而是赵攀伟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实力争取到的。

  象棋就是他的一切。也可以说,是上帝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样罕见的灾难送给他之后,附赠的一份礼物。

  什么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百度会告诉你,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患者很难挺过20岁,当然也有例外,患者除了身患残疾之外,寿命会与常人无异。1992年出生的赵攀伟看起来,就属于不幸中万幸的那个“例外”,不过这并不表明,他的生存之道会比其他的患者光鲜多少。

  他时常会有些自卑。这一点,四川象棋队的教练和队友都明白,所以他们会在训练和比赛中,给赵攀伟一份额外的照顾。但仅有别人的照顾是不够的,尤其是竞技场上,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这些年来,赵攀伟做到了,也抓住了机会。

  最好的机会,其实应该是四川象棋的天王级人物郑惟桐转战广东,异地披甲为自己的象甲冠军梦想而战。客观来说,一员铁主力大将的他投,给了集训队员赵攀伟一个登陆象甲的机会,于是,2016赛季,他出场一次,不敌老对手蔚强,要知道,残运会他未能登顶而是屈居亚军,也是由于蔚强的存在;2017赛季,他迄今出场6次,1胜1负4平,保本了,也成长了。要说收入,赵攀伟现在也还不错,一年象甲联赛,他加上工资总能挣个5万元左右,而国内一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赛,实力不俗的他也能挣不少奖金,这些钱,基本足够支撑他的家庭开销了——小赵出身贫寒,除了自己,他现在还得负责家里老人和姐姐们的日常生活开支。

  “象甲联赛的历练,对他的心态平衡大有帮助,也让他更加自信了。拿这次全运会公开赛夺冠来看,从棋的内容上讲,他至少有两盘棋是死里逃生,以他的实力而论,在这样的比赛中处于这样的劣势,肯定是因为他自己心态波动了,前半盘没能正常发挥。但最终他能够赢下来,除了运气,还是源于他真正的实力,而且他名气也不小,对手同样有压力,同样会技术变形。除了对手技术变形的原因之外,我实在找不出他能把输飞了的棋赢回来的其他原因。”教练李艾东如是评价。

  如何获得一颗大心脏?

  八风不动,不动如山——在棋类世界里,这样的风范无疑是任何选手都想追逐的一个境界。但这境界,说着容易做着难。

  郑惟桐,贵为国内等级分第二,全国个人赛的冠军蝉联者,象棋界的新王。但就在赵攀伟夺冠的当天下午,在专业组总决赛中,此前顺风满帆的他意外在超快棋对决中不敌黑龙江郝继超,屈居亚军。

  从来没有人能批评郑惟桐的心态,事实上,小郑能走到今天,正是凭借一颗“大心脏”,才承担得起大胜负。而全运会专业组的比赛,在实力绝对占据上风的前提下,也许从他在超快棋中获得选择权,并选择了黑棋(和棋黑胜)的那一刻起,他的心态就难免波动了。最后的结果,也正是四川象棋本届会运会的一点小小遗憾,郑惟桐未能扛住对手的强攻,落败,冠军也因此旁落。

  1金1银,成都棋院院长蒋全胜在这一天里,痛并快乐着。所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反思道:“所以心态这东西,是竞技领域里最难讲的。当你像赵攀伟那样,连预赛都差点出不了线,或者说在第六轮,对手不犯错就永远不可能赢的时候,他的心态肯定就调整到最好了。拼嘛,光脚的哪里会怕穿鞋的?但是你像郑惟桐那样,从绝对实力上讲,任何人都会在决赛前看好他的时候,你要说他没有因此而担负起压力,那根本不可能!决赛三盘棋,第一盘慢棋他选择先手,哪晓得对手发挥超级出色,顶和了他,那时候,我就晓得不太妙了。郑惟桐仍然有一颗胜负师一样的大心脏,这一点没有本质改变,但是对手放手一搏的时候,你要求他永远心态平和其实是不可能的,决赛第三盘棋,从技术上讲太复杂,我只能告诉大家——就在郑惟桐开始患得患失的那一秒钟之内,对手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小郑已经足够强和足够稳了,但从修行的角度看,哪怕是他,也还有足够广阔的上升空间。我希望他在今后的比赛中,永远记得今天的这盘失败。”

  封面新闻记者 贾知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