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呼吸专科医联体推动慢阻肺分级诊疗补生命之桶短板

中青在线

  “慢阻肺治和不治、防和不防是完全不一样的。四大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知晓率很高,而慢性呼吸疾病却鲜有提及。在前5位死因里如果按单病种算的话,呼吸系统疾病占到了3个,如今慢阻肺已成为第三位主要死因,但公众和一些基层医生对其知晓率太低。现在这么多病,哪个病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补生命木桶的短板,而慢阻肺呼吸病就构成了生命木桶的短板。补木桶的短板永远是真正的、最佳的防控方略,这样木桶里才能盛更多的生命之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以下简称“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在近日举行的呼吸专科医联体慢阻肺协作组成立大会上说。

  慢阻肺的整体疾病负担已位居我国疾病负担第二,但公众知晓率极低

  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7%。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死亡率居各国之首,成为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以伤残调整生命年衡量疾病负担显示,慢阻肺的整体疾病负担已居我国疾病负担第二位。

  慢阻肺在疾病负担单病种排名中名列第三,其所致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5%。我国慢阻肺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排名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现在巨大的吸烟人口量、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新病原与耐药病原、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将使我国呼吸疾病发病形势更加严峻。

  但目前,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明显不足。一项在上海崇明县60岁以上人群进行的常见慢病认知情况调查中,慢阻肺的知晓率仅为1.87%,“吸烟是慢阻肺危害因素”的知晓率仅为0.7%。“相比高血压等常见慢病,慢阻肺的知晓率差很多,这是我们的责任。”王辰说。

  一位来自该医联体协作单位的代表告诉记者,慢阻肺有个特征,在我们国家发病率13.7%,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慢阻肺过程当中是非常多的,所以早期预防对整体节省医疗费用意义非常大。

  基层医生对慢阻肺认知不足

  我国基层医生对慢阻肺认知不足。据王辰院士介绍,在2007年曾采用不记名方式对北京市10个城区和近郊的医生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慢阻肺的题目,被调查医生的及格率是42.5%。

  “几年以前,基层医生对慢阻肺的概念非常生疏。”王辰在下基层时,发现一个有2000人口的村里,村医管理着194个高血压患者,慢阻肺患者仅有十几个。“从患病比例上来说,慢阻肺患者的人数,应该是该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一半。如果现在不对基层医生进行相关知识普及,以后很有可能大量慢阻肺病人就不能得到早期发现。

  基层医疗机构一直缺乏慢阻肺诊断设备和常见药物。以慢阻肺为例,基层应用最多的药是化痰药、抗菌素和中药。没有氨茶碱等药物,更不用说对疾病进行长期管理的吸入药物了。

  “呼吸系统疾病长期以来不提三级预防,这是一大缺陷。下一步呼吸病慢阻肺必须大讲特讲一二三级预防。”据王辰介绍,一级预防从控烟、防止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止儿童期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做起,对有家族史的人更需要给予重视。二级预防要普及肺功能检查,做到早期发现。“但是最保守的估计是2/3以上慢阻肺被漏诊了,也就是说这种病到后期,恨不得到了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呼吸衰竭的阶段,才会被发现,那时患者已经很痛苦了,治疗效果也很差。三级预防讲究合理用药,而比起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程度来说,慢阻肺在基层医疗机构的知晓率、规范化防诊治程度都很低。这就是我们担负的责任。”王辰说。

  专科医联体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

  分级诊疗是我国医改重点工作,医联体作为开展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已被纳入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作重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医联体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科学实施双向转诊,明确双向转诊服务流程。”

  “分级诊疗的目的是为了让现有的存量医疗资源更优化、效益最大化。搞分级诊疗的方式方法很多,涉及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专科疾病的分级诊疗,它的技术路径是明细的,方法也比较清晰,从专科和专病的角度来谈分级诊疗,可能更为实在和具体,也更容易探索出符合疾病规律的做法。”王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

  “所谓‘看病难’,是个相对的概念。到县医院、社区医院看病一点也不难。在中国由于优质资源少,所以疑难病患者找到优质资源,切实享受到优质资源的过程很难,经常匹配不上,这才是问题。”王辰说。

  分级转诊,如果没有一些清晰的路径和标准化的操作,转诊的效率并不高,无序转诊的情况突出。目前的多数情况是,县医院看不了的病,该转的不该转的都会转诊到北京、上海的三甲医院。而以一家在全国处优势地位的学科牵头的专科医联体,可以通过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远程会诊等手段,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和非同质的状况, 2016年8月14日,依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国内首家呼吸专科医联体在京成立。中日医院呼吸中心是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的核心单位和主任单位,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中医肺病科均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王辰院士更是该领域的一面旗帜,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担任中医呼吸学科带头人。医联体协作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参会代表告诉记者,由于中日医院呼吸科方面的高峰位置,加入专科医联体等于把其他医院“带到了一个高原上”,“原来大家都没规范,治疗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有了医联体以后,我们首先有个规范,规范以后,基层医院的水平普遍提升了。”他说。

  通过专科医联体转诊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会盖上医联体的章,“见到那个章,医疗效率提高20%。并且,转诊医师会收到一份病例小结,写明详细的检查、医治流程,回到当地医生一看就明白接下来该如何治。这样,最疑难的病人转诊到我们医院,合理的层级和体系形成了。这样的分级诊疗使得就医真正达到了可及、便捷、高效、科学、经济、连续的特点。分级诊疗从专科做起。”王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

  专病协作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

  此次成立的协作组,将发挥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学科优势,围绕慢阻肺的预防、诊疗、人才培养及临床研究,广泛开展业务合作。通过高效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给病人提供一个科学的、可及的、经济的、连续的医疗照护。

  王辰告诉记者,在“医”上,协作组的近期目标,是要促进慢阻肺的规范化诊疗。协作组内,呼吸中心会针对慢阻肺给出标准化的概念和格式化的病例,并开展全国性的远程会诊。对于疑难病例,特别是慢阻肺需要肺移植的病人,要实现双向转诊。“大量需要肺移植的病人中,第一大肺移植对象是慢阻肺患者,移植效果最好的也是慢阻肺患者。”王辰说。此外,还将进行医疗质控,重点对慢阻肺病种进行单病种质控。

  “在教育上,我们首先对医生进行培训。在研究方面,通过规范病例收集大数据,并对病人长期随访。我们会从医、教、研几个方面发挥协作组的作用。”王辰说,“脚站在地上,根扎在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