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百场大学生红色主题班会开进革命旧址

中青在线

  如果不是最近一堂特殊的班会课——跟随党史专家一起走访汉口吉庆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二学生罗梅璇子不会知道,这条以老字号美食与民俗演出闻名的街巷,在80年前,竟是许多抗日救亡歌曲的诞生地。

  时光荏苒,一曲由冼星海当年在此谱曲的《游击军》再次在这条老街回荡,罗梅璇子“听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是校友、彼时从抗日前线归来的武大学生先珂所作。

  “革命时期,爱国青年在这里演绎抗日救亡歌曲,激发民众斗志,为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我们理应扛起民族复兴重任,让青春梦想与家国情怀共振。”她说。

  武汉,是革命武装斗争重要策源地,是革命旧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其中许多旧址在江岸区。武汉有79所高校、130万大学生,是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怎样让武汉的红色场馆功能活起来?怎样让城市丰富的红色基因,融入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怎样让大学生了解城市、热爱城市、留在城市,创业就业追逐梦想的同时,为城市发展做贡献?

  今年3月,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下,江岸区委区政府联合长江日报社发起百场大学生红色主题班会走进江岸活动。

  与平时坐在教室上班会课不同,活动组织武汉各大高校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红色旧址、踏寻先辈足迹,重温入党誓词,与专家面对面互动、学习革命历史,以红色故事为背景创作表演、用汗水和才艺向革命先辈致敬。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自3月26日启动以来,活动已举办9场,在汉高校纷纷响应。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汉口学院等高校的300余名大学生,走进这些革命旧址,重温红色记忆。

  一张张老照片、一篇篇珍贵文献、一个个老物件,深深触动了大学生们。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看到一条磨损发旧的围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大二学生郑宜坤久久没挪步。

  馆方介绍,这条围巾曾是日租界内大石洋行遗留物品,后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中共中央长江局进驻。1937年12月,周恩来、邓颖超从延安来到武汉,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人员将围巾赠送给了周恩来、邓颖超。

  从1937年底起,这条围巾陪伴周恩来、邓颖超走过烽火岁月,经历和平年代,整整38年。即使周恩来病重住院期间,仍在披用它。1985年,邓颖超托人将围巾赠送给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一条围巾用了38年,我确实很意外。”郑宜坤说,这条围巾是对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艰苦朴素生活作风的生动诠释,“很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

  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一只破旧发黄的皮箱,吸引了武汉大学艺术学院一群90后大学生的目光。90年前,这只皮箱曾是革命前辈任作民存放共产党机密文件的重要物品,曾随其两次入狱。

  革命中留存的物品近在眼前,戏剧学专业研二学生任志成“感觉仿佛回到90年前的现场”。他说,奋进中的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背后,有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终胜利的革命精神基础,“这对我们在汉上学的年轻人有无限激励作用,做任何事都要不怕苦不怕难,一定要相信信仰的力量”。

  红色主题班会的另一项内容,是与党史专家面对面交流互动。来自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主要成员,以及知名党史、文博专家等,客串起课外导师角色。

  在中国抗战史上,武汉会战持续时间最长、战线最广、投入兵力最多。1938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就在武汉,武汉保卫战亦成为日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武汉抗战起到了动员民众、唤醒民众的作用,是中国长期抗战的奠基石。当时的大街小巷,连小孩子都会唱抗日救亡歌曲。大家猜猜,当年咱武汉最流行的歌是什么?是《义勇军进行曲》……”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与大学生们的交流,没有停留在单一的陈述层面,而是将史实与歌曲欣赏、史迹走访等形式结合起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以前,对武汉的历史文化了解停留在课本上,没深入思考,也少有寻访。这是第一次在红色场馆,面对面听专家讲革命历史、人民军队建军发展历史。”武大艺术学院学生黄颖感慨,“肃穆感和庄严感油然而生”。

  参加红色主题班会的大学生们还唱起主角,围绕红色场馆故事及特点,自编、自导、自演革命题材节目,将红色文化从室内“搬”到街头。

  5月4日下午,在吉庆街,大学生们通过歌曲、话剧、朗诵等形式,为群众送上《殊途》《映山红》《手挽手的青春》等红色剧目演出,纪念五四运动98周年,向革命先辈致敬。台下座无虚席,掌声阵阵。

  不仅让参与的大学生耳目一新,百场大学生红色主题班会走进江岸活动也收获了学者、党史专家点赞。

  作家、文化学者任蒙说,百万大学生在武汉学习、生活,“红色主题班会创新了党史学习方式,青年得以重回‘现场’看革命历史,感受更深刻”。

  “红色基因需要有人传承。”武汉党史、文博专家赵晓琳说,通过参观红色遗址,利用好红色资源,把真正的中国革命斗争史、把历史本源的东西告诉当代大学生,“可谓正当其时”。

  “润物细无声”,9场活动下来,根据宋健的观察,大学生作为活动主角,参与演出、演讲、红色读书会,在朋友圈里传播、分享学习心得,参与感和感染力俱增,“大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震撼力要比课堂上、书本上学来的强烈得多。他们丰富、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影响、感染身边人”。

  活动也得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后辈的支持与肯定。毛泽民外孙曹耘山为活动题词:“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蔡和森之女——89岁的蔡转老人,欣然用钢琴弹奏了一曲《国际歌》,录播送给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老人寄语青年学生,要更多地了解党的历史,热爱党的组织,铭记革命先辈的事迹,不忘初心,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