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回家纪事

中青在线

杨绛先生晚年照(资料图)三联书店供图

  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2016年5月24日下午,我去协和医院看 望杨绛先生,万没想到这竟是与老人的最后一见。

  因为有些日子未去探视,保姆小吴见我走近病床,贴着杨先生的 耳朵说:“吴阿姨来了!”久久闭目养神的杨先生,此刻竟睁大眼睛看了我好一会儿,嘴角微微上翘,似有笑意,居然还点了点头。随后轻轻地嘟囔了一句,隔着氧气面罩,听不很清,意思应该是“我都嘱咐过了……”我从未见过杨先生如此虚弱,心上酸楚,强忍住几将夺眶而出的泪水,答说:“您放心,好好休息。”杨先生已没有气力再说 点什么,以眼神表示会意,随即又闭上了双眼。据一直守候在杨先生身旁悉心照顾的保姆和护工说,此后到“走”,杨先生再也没有睁开过眼睛。

  不久,杨先生的侄媳和外甥女也来探望。内科主任及主管大夫请 我们到会议室,介绍杨先生病情,说她目前大致稳定,但已极度虚弱, 随时有意外发生的可能。我还是一句老话,即使发生意外,请勿进行 抢救。这是杨绛先生反复交代过的,她愿最后走得快速平静,不折腾, 也不浪费医疗资源。

  杨先生的身子暖暖的,手足却凉。小吴和护工不断摩挲杨先生的 手臂使它热乎,又用热水为杨先生泡脚生暖。她静静躺着,乖乖地听任她们摆布不作声。

  我盯着监测仪,不祥之感突如其来。时间已到晚上八点多钟,大大超过了探视时间,可我还想在杨先生身边多呆一会儿,后来经不住传达室同志的一再催促,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为等候我们交还探视证、取回身份证,已耽误下班好几个小时了。

  当日午夜时分,医院来电话报告杨先生病危。我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项目部部长池净,还有杨绛先生遗嘱的另一执行人周晓红以及杨先生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众议所长,从京城的四面八方急急奔往协和,一心想着亲送杨先生最后一程。但待我们到达病房,杨先生已经停止了呼吸。那是2016年5月25日凌晨1∶30, 所幸老人临走没有受罪,有如睡梦中渐渐离去。

  方经洗面、净身、换衣的杨先生,面容安详,神情慈和,就跟睡着了一样。协和医院的值班副院长、值班医师、护士长、护士同志,与我们一起向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深深鞠躬道别。我们谢过了连日来为治疗护理杨先生辛勤劳累的医护人员,缓步推送杨先生去太平间安放。

  杨绛先生遗嘱交代:她走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讣告在遗体火化后公布。对于杨绛先生这样一位深为读者喜爱的作家、一位大众关心的名人,如此执行遗嘱,难度很大,首先媒体一关就不好过。幸亏周晓红同志和我,作为杨绛先生的遗嘱执行人,在杨先生病势危重之际,已将杨先生丧事从简的嘱咐报告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恳请领导知照有关单位打破惯例,遵照杨先生的意愿丧事从简办理。后来丧事办理顺利通畅,全如杨先生所愿, 实与领导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有关。

  2016年5月27日清晨,协和医院的告别室绿植环绕,肃穆简朴。没有花圈花篮,也没张挂横幅挽联,人们的哀悼惜别之情,全深藏心底。杨绛先生静卧在花木丛中,等待起灵。她身穿家常衣服,外面套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出访西欧时穿的深色羊绒大衣,颈围一方黑白相间 的小花格丝巾,素雅大方。这都是按杨先生生前嘱咐穿戴的,她不让添置任何衣物。化了淡妆的杨先生,头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细眉高扬,神采不减生前,只是她睡得太熟,再也醒不过来。

  尽管没有通知,许多同志还是赶来送别杨先生。全国政协主席俞 正声来了,副主席陈奎元来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了,看望了亲属并讲话;中央组织部、宣传部负责同志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作家协会负责同志来了。温家宝同志、吴仪同志也来了,他们是以杨绛先生生前友好的身份来相送的。温家宝同志慰问了杨先生的亲属。吴仪同志悄悄来去,将两枝自家院里种的粉红玫瑰放到杨先生身旁,知道她喜欢。这里没有前呼后拥,也无嘈杂喧哗,人人都轻 手轻脚,生怕把睡梦中的杨绛先生闹醒。

  起灵前,众至亲友好行礼如仪,将白色的玫瑰花瓣撒在杨先生覆盖的白被单上。我和周晓红等乘坐灵车陪伴杨先生去八宝山,陈众议所长留下向媒体发布讣告。讣告内容如下:

  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一百零五岁的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1∶30与世长辞。

  遵照杨绛先生遗嘱,她去世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 不举行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先生生前已将她和丈夫钱锺书先生二人全部作品著 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北京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用以鼓励清华大学家庭经济困难但好学上进的学子,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并希望领受奖学金的学子学成后,能以各种形式 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履行协议,在享有钱杨作品因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的同时,有义务负责全面维护钱杨二人作品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相关权利不受侵犯。

  关于许可他人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使用钱锺书、杨绛作品的权利以及钱杨作品的发表权,杨绛先生已委托专人行使。家中所藏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代,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杨绛先生遗体已于5月27日火化。

  从讣告看,杨绛先生生前对身后所有重要事项,已一一安排妥帖;与众不同的是,这一讣告居然经杨先生本人看过,并交代遗嘱执行人,讣告要待她遗体火化后方公布。

  杨先生那种“向死而生”的坦然,对身后事安排考虑的睿智、周到、理性,往往使我感到吃惊和钦佩。

  对于年老衰迈、死亡病痛这类话题,一般人特别是老年人,不喜欢也不愿多提,杨先生却不忌讳,不但谈论,且思考琢磨,体会多多。我就听杨先生说过“病”与“老”不同:她以为“病是外加的,临时性的,不论久病、多病,可以治愈。‘老’却是自身的,是生命日渐萎弱,以至熄灭;是慢吞吞地死。死是老的 perfect tense,老是死的 present participle; dying 也。老人就是 dying 的人,慢吞吞,一面死, 一面还能品味死的感受”。

  本文由三联书店独家授权中青在线刊登,有删编,欢迎转载!

责编: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