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的政商关系:宁海政企之间的默契

中青在线

    在宁海,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家发展很好的企业,因为看准了低廉土地和劳动力,从浙江宁海整厂搬迁至西南某地区安营扎寨。企业负责人却抱怨:“去了才发现,哪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因为受不了当地政府三天两头的各种“检查”,没过几年,他们就将企业迁回了宁海。理由是:这里不烦。

    “他说让我们这些来办事的人只跑一趟”

    宁海县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对外开放地区之一。最近几年,宁海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实现了百亿企业零突破,被列为“浙江制造”试点县。经济稳步增长、产业集群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宁海政府和企业的接触,无可避免地越来越多。与企业共生,成了宁海在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政府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难题时。在宁海,却很少有这样的现象。当地双林集团的办公室主任邬海妃,早就对只跑了一趟政府,就办完一个审批项目的事情见怪不怪。

    “我在宁海也待了很多年了。这几年来,我觉得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真的越来越强。”作为一个负责企业多年的“老”人,邬海妃看到了变化:从过去企业认为办事是麻烦政府,到现在认为政府是服务企业。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邬海妃告诉笔者,不久之前,宁海县政府还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开了一场会,会后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互加了微信。“除了在申办最初要上交原件之外,剩下的所有事宜,他们都可以线上解决,实现了只跑一趟。”她笑着说。

    浙江省宁海县的政府官方网站上,显著位置就能看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页面。

    速度、高效、有求必应,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了政府对接企业的最好概括:吉利知豆集团从最初接洽到签约落户宁海,只用了113天时间。

    工业类投资项目审批从150天压缩到94天

    郑肖文是宁波市生物产业园区的工作人员,他直言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企业并不了解现在的各种政策,即使下发了文件,可能也没有时间去研读。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都是去企业走访,将政策解读给他们听,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政策。”

    产业服务怎么做?宁波市生物产业园区副主任伍未望介绍:“对于进驻这里的每个项目,我们都会成立一个微信群,专门指定设置一个秘书,一直跟踪这个项目,处理从招商到落户过程中的所有事情。企业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这个秘书,解决不了的再向上报告解决。”

    这里的产业服务科还有专门的时间表,定期派人回访企业,主动了解并且设法解决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人手不足,也跨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做类似的服务和回访工作。

    当地政府,让企业了解到有困难政府会帮忙,逐渐建立起有困难可以找政府的意识,这已经成为当地政商关系的新共识。更准确一点概括,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妈妈式服务”已经成为常态。

    在当地的努力下,政府大幅提高审批效率,实施项目代办、联审联办,开展五证合一、不动产统一登记,审批事项100%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工业类投资项目审批从150天压缩到94天。

    打造新型的县域政商关系

    无独有偶,在提到政府时,宁波健翔包装材料公司的负责人董昌明也持有类似观点。

    两家的共同特点是发展型企业,所有重心都在企业发展上。据何经理介绍,在企业搬迁至科技园区之后,除了消防等常规检查,政府和他们之间交集极少,这就是新的政商关系。

    “这样其实很好,不会束手束脚,我们需要很大的空间发展。”董昌明说。

    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实际上,“打造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已经超过10年。10年来,有的地方政府迅速转型,如浙江宁海。政府转型任重道远,“既要守住底线,又需精准发力”,而发展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公开承诺制、无偿帮办制、限时办结制,下大力气解决“庸懒散浮拖”以及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宁海县已经给出了答案。(江西财经大学 安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周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