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井宏:科技企业走出去成“一带一路”新亮点

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北京5月1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 “以前可能更多是在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现在我们在科技领域的积累也在更好地发挥作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宏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全媒体采访,围绕中国企业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徐井宏看来,科技企业“走出去”正成为“一带一路”上最新的亮点,但如何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则是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企业全球化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本土化,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怎么用科技的力量,为当地提供好的服务,这是当下需要考虑的真问题。”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科技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政府、学术、企业层面的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这增加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国际经验。”徐井宏说。

  近年来,清华投股旗下的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也贡献了一个个受当地欢迎的“科技方案”。在波兰东部边境城市泰雷斯波尔的海关,“中国设计,欧洲制造”整编列车集装箱检查系统,就是这些方案里的一个。

  人称“欧盟的东大门”的泰雷斯波尔,是欧亚货物贸易的集中地之一。在泰雷斯波尔海关,装备着世界上唯一可以横跨三条轨道进行扫描的安检设备。这套整编列车集装箱检查系统可以让X射线穿透时速60公里驶过的火车,从而对车内货物“明察秋毫”。

  这套看似有些笨重的设备还很“聪明”,可以智能识别客、货列车,只对货车进行扫描查验,且扫描时自动避让货车车头。使用这套系统以后,泰雷斯波尔海关的通关效率大大提高,亚欧大地上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也有了技术标准相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守护神”。

  据介绍,2005年,清华控股旗下的安检设备企业同方威视在波兰华沙投资建设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该系统正是由同方威视华沙公司按波方需求量身定制的。该生产基地的员工中有近九成来自波兰本地,许多零部件在德国、波兰和匈牙利等欧洲国家采购或委托生产,但真正核心的技术却来自中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安检设备供应商之一,同方威视在40多个国家申请了3000多件专利,仅这套整编列车查验系统就在英国、德国、波兰等10多个国家申请专利200余件。

  有了这些“一带一路”上的成功尝试,徐井宏对清华控股旗下企业未来的国际化更有信心。“我们在集成电路、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能够为一些欠发达的国家提供服务和扶持,这也是我们促进自身发展的一个机会。”

  “国际化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本土化”

  作为清华产业的掌门人,徐井宏更关注“一带一路”上企业面临的挑战。在他看来,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去年召开的夏季达沃斯会议上,徐井宏在与一些外企高管交流时发现,虽然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多年,但这些企业依然觉得在中国发展得不够好。徐井宏当时就和对方交流说,“不是你的东西不好,是你没有真正的融入当地。”

  徐井宏意识到,其实中国企业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国际化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本土化”

  他说,今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关心的是,我们究竟能为这些国家、这里的人民做些什么。只有中国企业能够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为其他国家和人民长期提供切实、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融入当地,并且获得长久发展。

  联系到此前清华控股旗下上市企业辰安科技在国外的经验,徐井宏更为坚定了“国际化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本土化”的结论。

  2011年,辰安科技在距中国约1.5万公里之遥的厄瓜多尔,帮助当地建立覆盖全境的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ECU911)。系统搭建成功后,这家中国企业没有一走了之,而是跟踪服务了3年,完成了厄瓜多尔16个中心节点的升级任务,还先后培训当地操作人员2000多名。

  去年4月16日,厄瓜多尔发生了7.8级大地震,全部采用中方设备和技术的ECU911系统,协助厄方政府,高效处理了大量信息,及时发出一道道指令,挽救了许多生命,降低了灾害带来的损失。据当地政府统计,在使用这套系统后,厄瓜多尔当地的犯罪率下降了20%多。

  由此,徐井宏认为,“一带一路”共建的一个有效路径是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这样能够迅速融入当地,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共赢。

责编: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