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加给获得感

中青在线2017-04-28 21:01:41显示图片

  文 / 张坤

  今天和别人讨论一份文件,谈到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变化时,大家有一共识:虽然“+”字表面上只是顺序发生了变化,实质上,这反映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在实践中有了更深变化, “+”是加给青年、加给用户更多的获得感。

  某种意义上,互联网虽然是一种技术的革命与创新,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关系的连接与交流。特别是对于属于网络原住民、网生代的青年们来说, 与其说互联网是他们手中运用的新技术产品,不如说是他们所构建新“关系”生态圈的生活方式——包括与自己身心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所以,当“互联网+”的提法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人们对于无所不能关联的“互联网”产生了膜拜情绪,几乎每一个组织、每一个项目、每一次行动,都要贴上“互联网+”的标签,否则就感觉落伍了。此举虽然很快获得方便、快捷、透明等好处,却也迅速遭遇到从未有过的“负面效应”,比如肤浅、粗糙、谣言,甚至因为不诚信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等等。

  于是,创造了“互联网+”的人们开始反省:再伟大的“神性”,也是人性光芒的折射,比“器的高新”投入更大的成本是“人的信任”。 “人性”的善与恶,直接决定了“互联网+”成为天使还是魔鬼。再发达先进的互联网,也仅是“技”,只有还原为“道”,才能真正构建更好的关系、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人们生活更有获得感。

  特别是当下各种互联网泡沫层出不穷,给实体经济、实际生活、实用技术带来严重冲击,从“互联网+”出发,俨然是从一顶故弄玄虚甚至招摇撞骗的“帽子”出发,谁被戴上就可能如被扣顶“紧箍咒”,充满不可测风险和痛苦,失去了本来希望的获得感。

  “+互联网”的回归,其实是“道和初心”的回归,是“实”的回归,是全心全意“服务”的回归。只有真正从心出发,从青年和用户出发,才能使互联网有倍加和倍增效应,使我们组织的使命和职责向着一个正确方向迈进。

  键对键,不如面对面;文传文,不如事传事;粉互粉,不如友帮友;圈连圈,不如心连心。再好的网上“信用”,也要线下兑现;再好的网上“关系”,也要线下做实;再好的网上“文件”也要线下落实。

  “+”是加给获得感,只有用户有了更多获得感,青年有了更多获得感,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我们的“+互联网”事业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我们的各种转型升级才能算真正成功。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