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复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两年干了些啥?

中青在线2017-04-18 14:10:07显示图片

    中青在线上海4月18日电(冯宇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来临之际,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里展出了一批特别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2016级专业硕士。从展览的作品设计到策划筹备,都由学生亲力亲为。

    截至今天,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以下简称“古籍院”)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总共才招了两届新生,2015年招了11名研究生,2016年招了16人(含留学生)。

    2014年11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原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担任该院院长,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任名誉院长。向来谨慎开设新专业的复旦大学,这一次想要承担起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重任。

    文化部副部长杨志曾明确提出,目前我国古籍保护最大的瓶颈是人才不足,今后将积极推动在高校设立古籍保护专业和人才培养基地,让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才有尊严、有前途。复旦古籍院被寄予厚望,它首批招收的学生中,除了中文、历史专业,还有来自数学、生物学的理科“学霸”,大多数学生“从零开始”接触古籍修复。

    2016级专业硕士生王钊虽是生物学专业背景,但从小就对古籍充满了感情。出于对古籍修复事业的向往,他毅然放弃了原本的工作报考研究生,更希望生物知识能成为自己在古籍修复领域前进的助力:“既满足自己爱书、想要为书‘做点什么’的‘私欲’,又能运用到已有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相比于全国其它高校的古籍保护与修复类专业,复旦吸引王钊的地方,就是对科技保护手段的重视。复旦古籍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介绍,该专业的硕士生毕业设计将体现传统的图书情报学、文献学以及科学检测和修复等多方面综合内容。

    杨光辉十分强调“实践”。目前,研究院已经与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扬州古籍线装印刷厂、扬州图书馆、扬州雕版博物馆等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研究院还组织学生到日本、韩国参访,了解其它国家的古籍保护工作情况。“在实践基地的带动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古籍保护事业与工作,”杨光辉说。

    除了课堂学习与参访,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生还要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技艺训练与修复工作中。“这个专业的学习时间比较长,手工操作、修复的经验是靠积累的,没有时间的积累就无法得到经验与结果。”专业硕士的古籍修复老师黄正仪这样描述古籍修复的学习过程。

    黄正仪从事古籍保护工作三十余年,来到复旦大学图书馆也已有25年。目前,她作为专业硕士的古籍修复老师,除了授课之外,每日还要一对一指导学生进行修复。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吸收知识,还要在平时不断通过学习老师的演示来进行巩固。“因为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都把老师的动作看清楚,所以另一方面要靠我平时的口传心授,操作给他们看。”而手工修复的教学,也让古籍保护专业的师生交流更加深入。

    这对当下的研究生而言,极为“奢侈”。有多少研究生,可以得到导师手把手、一对一的带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除了专业硕士的培养,从2016年开始,古籍保护专业还分别在微生物学、古典文献学、高分子材料等不同的学科门类下招收博士生。“科技保护”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中的分量进一步加重。

    在本科教育方面,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也计划与复旦书院共同探讨课程规划,拟开设古籍保护和版画鉴赏等通识课程,培养本科生的对古籍保护的兴趣。4月10日揭牌成立的“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木板水印工作室”就是一个尝试的起点。

    工作室负责人、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倪建明表示,在版画之中,木板水印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基于这个木板水印工作室,更多对版画艺术和古籍保护感兴趣的人都能够亲自体验,感受艺术。这也让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仅局限于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生中。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