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头版不是白来的!独家揭秘人民日报记者“两会”采访报道技巧!

中青在线

  编者按:

  春暖花开的3月,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一年一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盛会再次聚焦举国上下的目光。 在这务实开放的“两会”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搬运工”和“加工员”,他们不辞辛劳将信息及时传递,将要点精准解读。他们就是采访“两会”的媒体记者。

  可以说,每年一度的“两会”是各路媒体记者的“练兵场”。采访“两会”不仅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灵敏的新闻嗅觉,还需要有创新能力——如何捕捉“两会”亮点、如何将老调弹出新曲是每一位“跑两会”的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海外版资深摄影记者 徐建中《肩挎相机奔“两会”》一文,让他为您传授4招“两会”采访报道的技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为“两会”,每年3月召开。“两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若赶上换届年,新代表、新委员、新提案、新举措、新会风、新起点会使会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决策国家大事,实干才能兴邦,民主才能求实议,团结奋进才更能谱新篇。

  ▲徐建中跑“两会”

  抓准时机

  我有幸于1987年和1988年参加过两次“两会”报道。1987年“两会”因为摄影记者名额有限,报社领导决定派沈进同志和我参加摄影采访事项(文字记者另派),沈进跑“人大”,我跑“政协”,要求我们每天发照片,力争有新作。这是机遇,当然更是挑战。

  ▲如今的徐建中(左)与沈进

  作为摄影记者,身背传统式胶片照相机,我们肩负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的光荣使命,因此无论是跑中央新闻还是行业新闻,我都努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动作迅速,力求定格最佳瞬间。1987年,当我走进政协大会会场时,方知新华社有3个摄影名额,而人民日报社却只我一个,也就是说我要单枪匹马在会场竞争。形势逼迫我要动脑搜寻独家线索、占据优势位置、发现新的角度,并巧用光线抓取人物神态等。只有干劲加钻劲才会有动力,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1987年3月24日上午10点整,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我在楼下楼上来回穿梭抓拍了一些照片。最后脑海中忽然闪现一个念头: 充分利用大会发给我的红色证件登上主席台,并选择在最后一排中间位置,迅速换上超广角鱼眼镜头,用小光圈慢速度拍出人民大会堂明亮、雄伟、壮观的大场面。因为它最能体现政协会议团结、民主、协商的精神。第二天,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时将此照片刊登在头版,应该说是独家所有。

  ▲1987年,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1987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全国政协六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图文。

  巧用资源

  时空飞逝,年复一年。转眼间1988年3月的全国“两会”又将来临,当我再次拿到政协红色证件时深感份量沉重多了。怎么办?怎么干?要一年更比一年强啊!一天晚上,我得知一个信息:《经济日报》将派记者跟随代表和委员们乘火车一路采访到北京。我暗自兴奋: “好啊!你们坐火车,他们坐汽车,我们来个坐飞机如何?”我曾在空军部队工作过25年,对空军情况比较熟悉。第二天,在征得时任报社副总编辑范荣康的同意后,我直奔空军司令部,找到参谋长说明缘由,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他当即签批了两人北京往返广州的专机乘机证。

▲空军乘机证

  3月21日中午,我和海外版的陈树荣同志乘坐空军2614号“两会代表”专机飞往广州,22日上午8点两人分乘两架“两会”代表专机返回北京,在万米高空采访了一路,其中有政府官员、民主人士、文艺界人士,还有农民代表等。

▲空中联欢会

  著名画家关山月老先生挥墨为机组题写了“鹏程万里”四个大字,我连连为他拍照。他告诉我: “这既寄语机组展翅蓝天、保卫祖国领空、鹏程万里,又寄语‘两会’,希望祖国的大发展也要鹏程万里。”3月23日,我和陈树荣共同完成的第一篇两会特写《蓝天畅谈鹏程万里》同时在两张报纸的一版见报了。(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1988年3月,著名画家关山月书法《鹏程万里》。

  ▲1988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陈树荣、徐建中《蓝天畅谈 鹏程万里》一文。

  3月24日上午10点,李先念主持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开幕式,大幅照片刊登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1988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

  ▲198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图文。

  期间,我抓拍的《李先念陪同邓小平同志会见港澳台代表和委员》《班禅大师和阿沛阿旺晋美》《政协委员王馥荔》《在昌平植树的袁晓园委员》等照片见诸报端。

  ▲1988年邓小平会见港澳台代表

  提高新闻灵敏度

  3月31日上午,时任政协主席李先念和副主席王任重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见,会议超过12点才结束。

  ▲1988年3月,徐建中采访政协座谈会。

  当我们走出会场,唯独不见新华社记者鄒爱国等人出来,我想其中必有奥妙,便立即返回会场去细看。哇!只见老鄒正在念读当场写好了的新闻稿,李先念手扶沙发椅背,面带微笑细听, 画面亲切感人,我立即抓拍到《李先念当场审稿》这幅大照片,满足感油然而生。

  灵活变通

  会议期间,我坐在会场南边记者席上边听发言边琢磨: 再有3天政协大会就要闭幕了,我该拍什么?怎么拍?我抬头顺着主席台南侧3楼的聚光灯柱反复观看,光柱直射,又白又亮,很美啊! “我若在这个角度用超广角镜头拍大场面效果会怎样?”“一定很好!大会会标、台上台下、二楼三楼、会场顶灯,尽在镜中。”这是我的内心独白。我心里清楚,3楼聚光灯处虽好,但从来没有记者上去过,肯定有难度。我找到人民大会堂的一位负责同志说明原由,他表示理解,但无能为力。接着他给出了个好点子, 建议我回报社开一封正式公函,说明情况希望得到各方支持。次日,经总编室李济国同志同意,我拿着总编室的公函信件在人民大会堂一路绿灯过关,4个部门4位领导一一签字同意。

  4月10日大会闭幕式开始,警卫局的一位同志领我登上3层聚光灯室,进门一看全傻眼了: 室内温度太高,封闭式的玻璃窗打不开,根本无法拍照。人们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急中生智出奇招”。我突然看到左窗上面有一个15公分的圆孔,尚能伸出去一只手,但无法按动快门,庆幸我的尼康F3型相机上有自拍功能。我迅速脱掉外衣,调整好相机的光圈速度和焦距,把相机拴在左手腕上,启动自拍开关,从圆孔中伸出去拉回来反复了七八次,全靠手腕的感觉来调整角度,直到自我感觉满意为止。(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没有白劳累,没有虚流汗,功夫不负有心人。胶片冲洗出来一切如愿,照片明亮、构图完美,全场图景一目了然。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都刊登了这幅大照片,它隆重宣告: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圆满结束!

  ▲1988年4月11日,人民日报1版刊登《七届政协一次会议圆满结束》图文。

  时光已逝30年,青年壮年耋耄年,高龄老汉唱晚曲,乐战一生不得闲。一位网友从微信中发来的三字经说得真好:“年再高,潮流赶;用电脑,手机玩;打打字,聊聊天,传图片,笑开颜;不惧老,心乐观,夕阳美,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