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四老”最后一位走了: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逝世

中青在线2017-02-14 07:43:33显示图片

  中国航天的又一颗巨星陨落。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任新民,于2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2岁。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 “中国航天四老”,被亲切地誉为航天的总“总师”。

  走上航天路

  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1948年,美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当讲师,他就是任新民。尽管在国外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任新民没有忘记“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初衷。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他破除重重阻碍,如愿归国。

  1956年,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开始组建我国导弹的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组建专业人才团队时,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应允。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在我国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担任这一型号的副总设计师,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东风二号”于1964年6月29日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自行研制导弹的技术,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之后,由任新民全面负责研制工作的“东风三号”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的中程导弹。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任新民担任该型号的总负责人,从而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任新民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研制试验的有功人员,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服务航天业

  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工程总设计师

  1975年,60岁的任新民被任命为第七工业部副部长,专门负责运载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任新民相继领导研制和发射成功了5颗通信卫星,为我国的电视、广播、电教、通信、数据库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年逾古稀的任新民又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改进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等5个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举行的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作为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任新民被认为是“总师”第一人,也就是总“总师”。

  只做航天事

  晚年开始考虑后30年载人航天问题

  已经走过了“前30年航天路”的任新民,到了晚年,开始考虑“后30年的路”的问题。早在1984年,任新民就提出了对载人航天技术进行论证和规划的建议。

  1991年3月,任新民在应邀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发展载人航天问题时,分析了世界载人航天发展态势和中国载人航天如何发展的意见,表示同意从多用途飞船起步。他说:“我国已具有研制飞船的技术基础和研制条件。我国航天员的环控生保技术,有一定的预先研究基础。”

  当中央批准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后,任新民尽其所能,帮助和支持年富力强的科技人员攻克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问题。他和同辈的航天老专家一起参加论证、评审,出主意、提措施,关心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步进展。

  1999年11月20日,任新民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出航送行。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5号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遨游,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因为参与了众多航天工程的论证、实施,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航天人评价

  生活质朴平易近人

  《国际太空》执行主编、航天专家庞之浩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航天人眼中,任老是一位特别值得尊敬的航天大师。在生活上,任老十分质朴,庞之浩见到任老参加高级别的会议,也穿着十分朴素,与人说话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

  庞之浩说,在学术和科学问题上,任老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立项之前,作为三级火箭,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使用常温火箭发动机,但当时国外已经有了更先进的低温火箭发动机。任老在认真研究后,提出虽然难度大、有风险,但还应坚持开发低温燃料新型火箭发动机的观点。在他的坚持下,我国立项长征三号火箭第三级采用新型的低温火箭发动机,从而使我国火箭的运载水平大大提高。正是任老的坚持,让我国的火箭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长征三号第三级成功研制低温火箭发动机,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七号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北京晨报记者 韩娜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