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2016年公益实践回溯

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刘新玲 张永太)2016年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慈善法》,中国的慈善生态将以《慈善法》为框架不断完善和优化,它也开启了中国慈善事业理性、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主动融入精准扶贫国家战略

    截至2015年底,中国有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55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果2016年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得以实现,剩下的4500万贫困人口无疑是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的群体,这一特征将随着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表现得愈发明显。贫困人口减少后,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的目标指向将更加清晰,但是实现“全脱贫”的难度,并不会和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构成线性关系。 一直有专家呼吁,要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中国的减贫事业。公益学者王振耀更明确提出:应该让公益慈善组织扶贫机制化,把公益扶贫纳入国家扶贫体制。

    事实上,中国的慈善机构一直在履行公益扶贫的社会责任。中国儿基会的实践证明,公益扶贫在指向清晰度、行为自觉度、供给响应效率、透明度和社会感召力等方面,表现出与政府主导的行政扶贫不同的特征。

    公益具有天然的扶贫属性。2016年,中国儿基会的传统慈善项目,坚持以贫困家庭儿童、贫困地区儿童、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为救助主体,保持了鲜明的精准扶贫公益指向。

    对于突发性公益需求,中国儿基会实施的公益项目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供给响应效率。2015年,他们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为湖南邵阳“无妈乡”建起了8个“儿童快乐家园”。2016年秋季刚刚开学,遭受洪涝灾害地区的4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就收到了“HELLO 小孩”派发的“应急套餐”包。

    正是因为持之以恒的坚持,中国儿基会的公益项目发挥了精准扶贫的规模效应,成为中国扶贫攻坚战役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面关照儿童健康成长

    2016年,中国儿基会的公益视野不断向未来拓展,传统公益项目在发展完善中逐渐拓展外延,统筹兼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等关乎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新设立的公益项目更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就公益内涵而言,贫困救助向全面关照儿童成长的转变,正是儿童公益事业改革转型的必然方向。中国儿基会的实践证明,理性公益行为应兼顾显性和隐性的公益需求,根据公益资源状况,配置公益供给构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快速响应需求变化。

    发展开放包容公益生态

    公益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行为表达。所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是公益的天然属性。

    互联网走进公益领域后,进一步激发了公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催生了公益众筹、联合劝募等多种新的公益路径。2016年,中国儿基会进一步调整机构设置和业务分工,优化整合上线项目,完善众筹机制,与著名众筹平台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一年中,仅为“春蕾计划”捐款的网友就超过191万人次,众筹善款752万元。

    中国儿基会秘书长朱锡生说:“众筹就是筹人气。作为专业机构,中国儿基会要在互联网+公益的社会实践中,顺应潮流,提升自己,推进全民慈善事业的发展。”民众中蕴藏着极大公益能量和智慧。构建开放包容的公益生态,为激发和释放公众慈善力量搭建平台,正是《慈善法》引领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方向。对于公益机构,发起和推动公益项目实施与传播公益理念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2016年的公益传播,在注重发布公益项目实践过程、实践结果,传播公益机构形象的同时,解析项目策划初衷,解读项目内涵,让社会各界对中国儿基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基金会的社会关注度、理解度、认同度和粘合度。

    根据《慈善法》中信息公开的规定,2016年,中国儿基会全面梳理有关制度系统和执行机制,以公益项目为单元,完善了过程管控、依法依规审查、第三方评估、信息披露和向捐赠人反馈的闭合管理系统,其中,信息公开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在中国儿基会的官方网站上,“信息公开”作为一级栏目置于主页显著位置,公众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每一笔捐赠的日期、数额、捐赠项目等重要信息,查阅历年的年度报告、主要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年度审计报告、季度财务报告等重要信息披露文件。

    在2016年中国权威的基金会中心网透明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儿基会连续保持满分,并列行业第一名。在原创新媒体集团界面发布的“2016中国最透明慈善公益基金会排行榜”上,总共50家入选基金会的平均得分为89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以95分名列前茅。

    中国还有困境儿童,还有更多需要得到精神关爱的弱势儿童群体,中国儿童公益事业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