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2020
12/28
20:00

2020,回望中国军人的感动瞬间

作者:崔寒凝 邓杰文 刘郑伊 来源:解放军报

图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图②:抗洪一线,老人为士兵武迎港擦汗。图③:驻守高原的边防军人。图④:抗美援朝老兵张兆堂从火神山医院出院,和军队医护人员互敬军礼。图⑤:海军某舰艇编队在附近海域组织训练。范显海、刘晓东、李翔、张海龙摄


打开摄影机,插入属于2020年的那一盘时光卡带。倏忽而过的日子里,总有一些瞬间令人刻骨铭心。


按下暂停键,画面里,有一群身影冲锋在前。


“你们去哪?”


“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军人。回放里的每一帧,我们历历在目。


此刻,2020年已进入尾声。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见证了太多。


这一年,中国军人一如既往守护着人民。在那些成为永恒的瞬间里,我们看到了这些最可爱的人,和他们始终坚守的闪耀初心!


出 征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有中国军人


2020年1月23日,江汉关钟楼的钟声回荡在武汉上空。在这个本该热闹的新春佳节,千万人口的城市关闭城门。中国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隔离举措,全面打响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


除夕之夜的那个瞬间,令无数居家隔离的人们深受感动——运-20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舱门开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白衣战士”逆行江城。


闻令而动、星夜出征,在抗击疫情中,解放军将士最先来、最后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跨越两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军人用自己的生命护佑百姓的生命。


在那些逆行的身影中,有一位58岁的老兵。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火神山医院感染五科一病区主任黄文杰说:“我就是冲着病毒来的!”


当年抗击非典的“一等功臣”再度勇当先锋,黄文杰经常在病床前一站就是半个钟头,为病人查咽喉、听肺部呼吸音变化、清理气管分泌物……他说:“一定要和患者面对面,俯下身来听他们的心跳。”


这样的距离,是医者和患者的心贴心,是战士和病毒的殊死搏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存在于中国军人的心中,他们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


洪水袭来,堤岸上跳动着迷彩色的身影。肩并肩连成一排的官兵们,仿佛成为了大堤的一部分。


2020年7月14日凌晨,第71集团军“王杰部队”抵达江西九江。透过卡车斗篷尾部敞开的窗口,士兵王良看到熟悉的街道,还有与河堤平齐的长江水。


来不及卷起裤腿儿,王良与战友们跳下卡车,立刻投入抗洪工作。


22年前,也是在这里,当时未满6岁的王良还是个小萝卜头。他清楚地记得,解放军叔叔开着冲锋舟来了,蹚过浑浊的洪水,把他从岌岌可危的屋子里抱出来。


追随解放军叔叔的足迹,长大后的王良穿上了军装。此刻,王良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名军人,必须坚守在这里。作为“王杰部队”的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流淌在他们每一个人的骨血里。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军人骨子里的血性从未被和平磨灭。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是中国军人。一句“解放军来了”,既是希望的来临,也是胜利的预告。


当人民转危为安,当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恢复平静与祥和。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好像瞬间消失。


那一刻,耳畔仿佛飘过歌曲里那句动人的歌词:“做一个平凡的英雄,握紧拳头,去战斗,想要争的……是我背后,你一个安心的笑容。”


并 肩


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中国军人和人民并肩而行


回首2020年,一个个并肩而立的瞬间,令大家心生温暖、眼含热泪。


安徽芜湖,凶猛的洪水拍打着堤岸。受灾村民转移途中,士兵武迎港一手搀着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手挑着老人的行李。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老奶奶嘴里不停念叨着“感谢”,时不时用毛巾为武迎港抹去额边的汗水。


这一幕被镜头永远定格——他们并肩携手、步步前行,从背影看去,就像是一对普通的祖与孙。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上党村,武警某中队指导员易小龙端起一碗肉丝面,满足地吃了一大口。坐在他身旁的大娘,脸上漾起喜悦的笑容。


8月15日,在武警官兵帮助下,上党村通往市政和县界的道路正式竣工通车。以前,这条路很窄,路况很差,机动车根本无法通过。乡亲们种的农作物只能就近低价销售,无法打开销量。现在有了这条路,乡亲们能把农作物运到全县全省,甚至更远的地方。


修路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因为路途遥远、时间有限,官兵们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如今路通了,村民的生活变好了,易小龙嘴里大娘亲手做的肉丝面,也更香了。


大娘叫不上官兵的名字。在她眼中,穿着绿军装的人,都是最亲切可爱的“兵娃娃”。


这样可爱的“兵娃娃”不只出现在这里。在很多更遥远的村落和山寨里,都有他们默默付出的身影。凝心聚力,武警官兵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打通“致富”路,一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中国军人和人民并肩而行。当风雨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将温暖留给对方。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同庆,节日氛围浓厚。10月1日凌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一场大雨的到来,让人群中绽放朵朵“伞花”。


天气变化突然,穿着雨衣的换岗哨兵还未赶来,已在值勤站岗的哨兵坚守在岗位上纹丝不动。暴雨拍打在他们的脸上,淋透了身上的制服。看到这一幕,游客纷纷举伞为武警官兵挡雨。有的人甚至甘愿淋雨,费力地伸长胳膊,将伞全部让给挺立着的子弟兵。


“向后一步走!”一声口令响起,所有哨兵齐刷刷后退一步,重新回到了雨中。


这遮风挡雨的一幕,让无数人心生感动。鱼水缘何情深?是因为我们知道,许许多多看不到的地方,中国军人在时刻为了人民并肩战斗。


军 礼


温暖的敬礼与回礼,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军礼,是军人最高的礼仪。敬礼与回礼之间,是军人精神的传承。


2020年2月,抗美援朝老兵张兆堂和老伴住进火神山医院。经紧急救治,两位老人转危为安,达到出院标准。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为张老举办了特殊的出院仪式。


在病房中,医护人员齐刷刷地向张老敬礼。张老努力站直挺胸,向医护人员回礼,并接过出院批准书。


抗疫的战场上,不同时代的中国军人相遇了。70年前,老兵们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如今,军医们穿上防护服走进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都是英雄,军人的血性一脉相承。


10月15日,“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在武汉开幕,张兆堂特意穿上志愿军军装前来观展。


胸前佩戴着闪亮的荣誉勋章,年过80的张兆堂在儿子陪伴下进馆参观。再次见到一位抗疫医护人员,张老首先给医护人员敬礼,医护人员回礼。


互致军礼的瞬间,包含着两代军人超越时光的敬意。


站在展柜前,张兆堂老人拿出黑白照片原样展示给讲解员。“我感染新冠病毒后,相当于又打了一仗。这一仗,我又打胜了。”老人说,志愿军敢打必胜的信念一直烙印在自己身上。


对张兆堂老人来说,2020年还有着另一层特殊的意义。


9月27日,轰鸣声震耳欲聋,一架运输机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当载着117位烈士遗骸的车辆驶过时,抗美援朝老兵起立敬礼,目送战友。


10月,又一场展览在北京开幕。老兵张兆堂来到“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现场,他既是观众,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走下战场,多年来,张老仍以志愿军的标准要求自己。军旅生涯中走过的每一段路,杀敌的钢枪,流血的战位,出生入死的战友,都是记忆中最难以磨灭的印记。


2020年8月29日晚,武警北京总队某支队执勤一中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庄严的哨位告别仪式。喷泉腾空而起的瞬间,老兵们敬上饱含深情的军礼,向挥洒无数汗水的哨位告别。


半个月后,在新疆乌鲁木齐火车站候车厅,一群退伍老兵与入伍新兵偶然相遇,互敬军礼,互致祝福。网友们感叹:“这是最美的相遇与传承!”


新兵与老兵之间的军礼,是彼此了解的共鸣。站在这里,我知道你来的地方,你也知道我要去的地方。老兵用军礼教会新兵入营的第一课。


若有幸再次见到老兵,士兵们会是什么反应?


9月11日上午,一位七旬老兵穿着旧军装,送他的孙女到国防科技大学报到。校门口,执勤哨兵看到身着军装的刘福昌,立即敬礼示意。老人也马上回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而后目送孙女的背影远去。


温暖的敬礼与回礼,是精神的传承!执勤哨兵的军礼中,更多的是尊敬,是敬意;老兵的军礼中,蕴含的是岁月,是人生。


时间的齿轮转动,皱纹爬上老兵眼角。雾霭氤氲着老兵的眼眸,病痛折磨着老兵的意志,但丝毫未减其对祖国的忠诚。


2020年,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老兵涂伯毅致以军礼的瞬间,让无数网友泪流满面。


1949年,涂伯毅光荣入伍,是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士兵。1951年,大年初九的一场战斗中,他被美军飞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严重烧伤。


“虽然现在我的手蜷曲了,我的面容改变了,但是我的灵魂没有改变。只要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哪怕再小我都要去做,而且争取把它做好。”涂伯毅说。


每当出席活动,涂老都会颤颤巍巍举起被烧伤的右手。虽然面容改变,但老兵心中的忠诚不会改变。那军礼,是一名老兵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老兵眼中的祖国,是红旗飘扬的地方。那片土地上,有千万双眼睛为祖国瞭望,有中国军人为祖国繁荣发展护航。


这一年,在祖国的陆地、海洋、天空,中国军人坚守战位、枕戈待旦。


在霓虹闪烁的都市,在炊烟袅袅的乡村,在冰雪覆盖的边界线,在蔚蓝包围的岛屿上……有中国军人坚守的身影。


2020年,中国军人留下的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瞬间,我们铭记在心!


敬礼!

【责任编辑:王裴楠】

听胡先煦唱《津门谣》,解密天津城里的吃喝玩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5 09:47:48

一首唱给上海的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5 11:16:04

【中国吸引力】守护“神州北极”的火焰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4 20:38:31

【中国吸引力】大兴安岭的“扑火尖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09 18:24:04

匠心雕琢 家乡古建“跃”纸面

新华网2020-11-20 11:42:04

非遗文化丨炒米制作技艺

新华网2020-11-19 16:06:48

“灯光下的精灵”——鲁南皮影戏

新华网2020-11-19 1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