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2020
11/27
16:39

听!来自全球的暨南声音

来源:暨南大学

11月

校友重聚暨南园

共庆母校114岁生日


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来自五洲四海的校友

追忆暨南岁月 分享暨南精神

共叙“知校·爱校·荣校”故事 厚植家国情怀

快快跟随官微君一起来看

【全球记忆中的暨南】



1 在对的地方 遇到对的人 

做了对的事!


来自玻利维亚的潘映桃是暨南大学的一名华人留学生,在暨南园里,她不仅收获了学业、事业,还遇见了自己的爱情,如今她还重返暨南园修读博士学位,研究海外华侨华人史。


潘映桃


“大学生活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暨大包容自由的氛围。”潘映桃那一届的专业有一百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源涵盖中国港澳台地区、欧洲、非洲、北美、拉美、中东和东南亚等地,接近20个国家,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家庭。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习俗并没有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产生太大的隔阂。“和而不同”的暨南传统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推动同学间建立真挚的友谊。“我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成为了最好的自己。”潘映桃如此说道。


大一时的潘映桃


“我在暨南也找到了生命的另一半。”潘映桃的先生是她的同班同学,那时候他们一个当班长、一个当班委,彼此之间经常联系,慢慢建立了感情。大学四年他们相识相知相爱,携手经历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毕业后又一起创业,并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我想,简而言之,来暨南大学读书就是——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做了对的事!”


在珠三角经济腾飞的大环境下,这对夫妻决定留在中国内地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三个可爱的孩子,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了。”对于子女教育,潘映桃夫妇有共同的期望:让他们学好中文,从小接触传统的中华文化教育,传承中华美德。


2018年,受外部政策的影响,他们的贸易业务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候,潘映桃想起在大学课堂上听过的一句话“教育是繁荣中的装饰品,是逆境中的避难所”。在学院老师们的支持下,她决定重返暨大国际学院,开始攻读中国学海外硕士学位。两年后,她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并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想通过自己的所学、所知、所闻,让更多拉美年轻人乃至世界各国朋友了解中国。我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将中国的故事、暨大的故事带到更多人的心中。”



玻利维亚华人校友

暨大在读博士 潘映桃


2

暨南精神是我人生的灯塔


2011年陈娇娇从广州飞往法国,开启了自己的留学之旅。在异国求学,难免遇到困难,这个时候,她总是想起暨南三起三落、五度播迁的历史。在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中,暨南挺直了脊梁,留下了优雅的身影。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鼓舞着陈娇娇,“暨南精神就是在黑暗中指引我砥砺前行的灯塔。”



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不论是遇见同胞还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外友人,陈娇娇都会满心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来自暨南大学!暨南之名取自古籍《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作为一名暨南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暨南精神,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陈娇娇在法国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身处外国的陈娇娇一直心系祖国,时刻关注疫情信息。从媒体上了解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英雄驰援武汉,她心中敬佩又担心,默默祈祷他们平安归来。当海外疫情扩散蔓延,紧缺防疫物资的她发朋友圈求助。暨大校友会得知海外校友情况后,马上行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国内校友会与海外校友会建立对点援助。收到同窗空运而来的防护物资,陈娇娇惊喜又感动,并决心将这种心连心的关怀传递出去,“充满暨南力量的我走上街头,希望把这些跨越千山万水的防护物资也分给有需要的人,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暨南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暨大法国校友会秘书长

外国语学院2008届商务英语专业校友 陈娇娇


3 是“亚洲飞人”,也是暨南人


苏炳添,是“亚洲飞人”,也是暨南人。2009年他入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8年后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他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副教授。


训练劳累,学业繁重,顶受着这样的双重压力,苏炳添平衡好了两者的关系,在坚持训练,为国争光的同时,他也认真学习,做好了学生的本分工作。他的研究生导师傅京燕曾说,“因为训练缺席的课程,他总是会及时补上。”作为经济学院第一批有运动员身份的硕士研究生,苏炳添也有一份暨大情结。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历史性地突破了10秒之后,苏炳添接受央视《风云会》采访时穿上了一件印有暨大校徽的T恤。苏炳添说:“我想在全国最高级别的一个采访里面告诉所有人,我是暨大人。”之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表示,想继续留在大学里,为学校服务。


苏炳添


苏炳添于2018年4月被我校体育学院聘任为副教授,同年10月,他给100名暨南学生上了一堂专业而有趣的体育课。在这次教学交流中,苏炳添分享了自己的短跑技术并以小皮尺为案例进行了科学的示范,同学们纷纷表示很荣幸能受到“亚洲飞人”的指导,短短的堂课里收获颇多。


据了解,苏炳添近期借调到国家队,继续备战东京奥运会。在奥运会结束以后,他将完全回归校园,给暨南大学的同学们开设更加系统的课程。


苏炳添在上体育课


暨大2013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

暨大体育学院副教授 苏炳添


4 从“放牛娃”蜕变为

坚韧自信的“职业斗士”


1989年6月,四年大学生活结束,黄建中自信地踏入社会。三十一年来,他的社会角色不断变换,从最初的办公室主任到如今的运营副总裁,他坦言,每一次角色的成功蜕变转换,都离不开大学里锻造与磨砺所带来的“暨南烙印”。



黄健中回首往事,“刚踏进校园时,除了学习以外,可以说什么都不懂”。但暨南园里充满活力的学生社团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他的组织力、领导力、学习力、创新力和演说力等得到了锻炼提升的机会。


在社团活动里,黄健中不仅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1987年初,他和一位企业管理专业的师兄一路南下,骑自行车去了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收获了战胜天气、疾病、饥饿和囊中羞涩带来的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自信。


暨大单车协会成员合照


海南岛之行结束后,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黄建中心头酝酿——创办“暨南大学自行车旅游运动协会”。这项计划在计算机老师余荫仰教授的鼓励与指导下横空出世,他也实现了从一名社团成员到一名社团领导者身份的转变。


暨大单车协会即将远行


“1987年7月13日,是一个让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暨大单车协会的“勇士”从广州“出征”。他们准备兵分三路,仿效暨大学生会师兄倡导设立“教师节”的做法,沿途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征集签名,倡议国家制定交通安全法,设立”交通安全活动日”。


暨大单车协会宣言


满怀“抱负”的暨南铁骑勇士们,沿东南沿海一线“挥师北上”,33天的风餐露宿,三千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勇士们遭受重重困难。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将“交通安全活动日”的倡议书递交到国务院与公安部。“我们的做法获得了国务院接待站、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领导的肯定,当时负责接待的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领导陈文乐先生还告慰我说,我们会把你们带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到法规条例之中,请你们放心!’”


走上工作岗位后,黄建中成长发展路上的每一次战胜挑战,每一次获得进步都是对“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的诠释,“感恩暨南大学对我的培育和塑造,让我从一个充满自卑的‘放牛娃’变成一个乐观、自信、坚韧,无畏无惧、勇于接受挑战的‘职业斗士’。”


暨大深圳校友会秘书长

经济学院1985级计划统计系校友 黄建中


5 我与暨南的三段情


小时候,父母在黄埔工作,张希凡因此常常乘坐公交往来于广州市中心与黄埔港之间。途中常常经过师大暨大站,那时,他总趴在车窗前,幻想自己长大后来暨大上学的情景,这是他和暨南大学的第一段情。


中学毕业后,张希凡收到了暨南大学外语系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他频繁出入师大暨大站,开启了与暨大的第二段情。“进入暨大后,我发现大学之美,远不止图书馆前的晨光和明湖的夜色,也不仅仅是古朴的教学大楼和开阔的运动锻炼空间,还在于暨大那些博学多识和温文尔雅的老师们。”


四年里,他上过多位才识过人的知名教授的课,陈垣光教授、陈玉麟教授、区炜光教授、林少华教授......那些难忘的上课情景到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在大学,张希凡吸取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怀揣着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我投身社会,开启了人生中从成长到成熟的全新阶段。”



现在人生进入了稳定阶段,当心逐渐安定下后,张希凡愈发思念暨南园里的一草一木。“再回校园,我看到的是美丽的拱形校门,更规整的绿化,更现代化的学生宿舍。不过,步入中年的我,对母校的感情不仅停留于此,我更愿意进一步探究这所百年名校的发展史。”2020年,疫情稳定后,张希凡还专程到南京走访薛家巷旧址,到政府专门辟地树立的暨南学堂纪念碑前凭吊致敬。“与暨大的第三段情缘中,我渐渐明白,作为毕业校友,延续自己对暨大的爱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入体会和传承暨南精神。”


暨大外国语学院香港校友会会长

外国语学院1990级英美文学专业校友 张希凡


6 在暨南,遇见人生挚友


1992年来自澳门的范美湘怀着着兴奋和憧憬来到了暨南大学。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人的她在大学生活之初一度非常茫然和担心,然而暨南园的同学和老师带给了她家人般的关心与爱护,让她收获了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右四为范美湘)


“我遇到了一位来自台湾彰化的新闻传播专业女生,我们一见如故。后来,我搬到了真如苑25栋三楼,成为了她的室友,我们同住到毕业。”在这个女生身上,范美湘读懂了“上善若水”的内涵,直到现在,她们仍会每年约见一次,“感谢暨南,让我遇见了一个一生的好友”。


在暨南大学的四年里,范美湘还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其中,古老师和蔡老师对她的影响最为深远。“古老师学识渊博又细心体贴,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常对我们嘘寒问暖。蔡老师严格严谨,一直鞭策我们。”大三的时候,范美湘患上特发性盲肠炎,由于情况紧急,父母不能马上到场。这时,她的老师一直陪伴左右,带给了她母亲般的关怀和照顾。


“暨大的老师如此关怀学生,让我萌生了做老师的念头,我想传承这份爱。”毕业后,范美湘返回澳门,投身社会工作。到现在,她已经从事教师工作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兢兢业业,竭尽所能做一位好老师。


暨大外国语学院1992级外语系校友 范美湘


7 “古灵精怪”的暨南老师


No one would like to think

What missing member of the family

Was the ballad singer

Wandering in alien land

没有人愿意去想

浪藉异乡的吟者

是第几枝

失落的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陈建荣,每读起这首诗,就不禁想起这首诗的译者——暨南大学陈玉麟教授。在他大学的的第一堂实用英语课课上,陈玉麟教授打破了他对学习的固有观念,至今都给他留下很深的影响。



那节课上,陈玉麟教授首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一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啦!”一个同学给出了答案,然而用英语把这个答案翻译过去,就变成了索然无味的Oil、branch、word、salt、vinegar。


“还有,每天我们都在做吃、喝、拉、撒、睡这些事情,可以用英文说一下吗?” 陈教授继续追问。当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翻译普通平常,词不达意的时候,为自己数年所学但知识匮乏感到羞愧,也被英语翻译学问博大精深深深吸引。


陈建荣回忆起那时,说“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也当了一名英文老师,在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也会模仿陈老师这种“古灵精怪”的做法,教我的学生翻译“大排档”,让我的学生用英语背诵白花油的成分。


陈教授让他明白,英语不只是一种语言,它是生活,它存在于万物,它是陪伴人每天每时每刻的情趣,它如同陈老师翻译的《九月》一样,温暖着一位游子的心。


暨大外国语学院1991级英语专业校友 陈健荣


知校·爱校·荣校

来自五洲四海的暨南人

跨越时空 共话对母校的深情

暨南 永远是你们的温暖港湾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网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全球记忆中的暨南】

总策划 | 麦尚文 梁燕

统筹 | 苏运生 刘毓洁

执行 | 李伟苗 杜明灿 苏倩怡

微信编辑 | 汤君妍 李梅

责编 | 李梅 杜明灿

【责任编辑:曹竞】

【中国吸引力】守护“神州北极”的火焰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4 20:38:31

【中国吸引力】大兴安岭的“扑火尖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09 18:24:04

匠心雕琢 家乡古建“跃”纸面

新华网2020-11-20 11:42:04

非遗文化丨炒米制作技艺

新华网2020-11-19 16:06:48

“灯光下的精灵”——鲁南皮影戏

新华网2020-11-19 13:27:29

【中国吸引力】十八洞村看脱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20-11-02 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