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网五周岁,云时代的诗人“不问出处”

发布时间:2020-06-19 12:57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为庆祝中国诗歌网创办五周年,6月18日晚,“云时代:诗人与媒介生态研讨会暨读诗会”线上直播。20余位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诗人相聚直播间,在漫游太空主题的虚拟背景下共商云时代的诗歌写作。

诗人汤养宗认为,云时代淡化了诗人之间的地域差别与身份差别,使诗人“英雄出处”的问题更少地具有个人传奇性,让每个诗人真正地从地方性写作的单向储存,融入了数据整合的整体运转中。诗人沈苇表示,云时代打破了交流的界限和壁垒,天涯近在咫尺,但同时也需要一种云下的凝神:凝视世界,聆听内心,关切时代和他人,专注于文本,投身于一首首具体的诗。

“青春诗会”自1980年创办至今,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从“青春诗会”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舒婷、顾城、江河、吉狄马加、梁小斌、叶延滨、欧阳江河、骆一禾、王家新、西川、于坚、翟永明……本次活动邀请到9位从青春诗会新近毕业的诗人分享各自的近作或代表作。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的诗歌天然地带有新媒介的特质。

活动开始前,傍晚的北京迎来一场大雨,刘汀朗读了一首颇为应景的《雨后街头》,“夕阳那么好/刚下过雨的乌云/那么好/水坑里树的倒影那么好/一个骑在父亲肩膀上/手舞足蹈的孩子/那么好”。

戴潍娜朗读了《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舍不得就这样把世界爱完,如同婴儿嘴巴里的味道还没长全”,她相信艺术需要等待,诗歌可以帮助人类恢复健康。在云南贫困地区工作的王单单以《云冈石窟》致敬这个时代的艺术工匠,“那天我观佛入迷,最后一个/走出石窟,朋友们在岩石下/谈论我出来的样子,像未完工的佛/而那时,人间零下14度/寒风像刀子,还要继续雕刻我”。冯娜表示“诗歌不属于写作者,而属于需要诗的人”,她将《诗歌献给谁人》送给每一位热爱诗歌的朋友,“一个读诗的人,误会着写作者的心意/他们在各自的黑暗中,摸索着世界的开关”。

5年前,中国诗歌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宣布上线,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领导下,以“诗人家园,诗歌高地”为宗旨,以建设成中国诗歌大型数字化平台和海量诗歌电子数据库为目标。目前,中国诗歌网注册用户近30万,日均访问人数80万、日均投稿3000件,累计投稿逾300万件。十九大以来,中国诗歌网陆续推出“新时代歌咏”“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诗人”“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诗人”等特辑,成为引领新时代创作的主要平台和阵地。

作为中国诗歌网的创办者和见证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回忆了创办之初的甘苦:“当年既缺乏经验,也没太多经费,如何办好一个大型互联网诗歌平台,我们学习了不少经验,但更多是靠自己的思考。最初的团队仅五六个人,大家摸索着前进,付出了很大的心思和劳动。”

何建明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认为,中国诗歌网从众多诗歌平台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时,注重结合传统出版的经验,与传统出版优势互补,通过发掘有潜力的诗人、推荐有质量的诗歌,建立起一套被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树立权威性,扩大影响力”。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说,面对网络化加速、融媒体加快、诗歌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的新形势和历史契机,中国诗歌网要抓住时机,加快建设中国电子诗集数据库,全面开发短视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强化整合能力,把中国诗歌网建成中国诗歌的电子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

吉狄马加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表示:“中国诗歌网已走过五年不平凡的岁月,这些年诗歌网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诗人与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中国诗歌网坚持正确导向,服务广大诗人,为诗人提供发表的园地,为热爱诗歌的读者提供阅读的食粮。”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