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陈岛:467名青年铸就了“不老”的垦荒精神

发布时间:2020-06-13 16:07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6月12日,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垦荒队员代表王宗楣、张其元、金可人等,时隔60余年在杭州再相见。他们3名代表是来杭州参加浙江省委宣传部、台州市委和台州市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研究会。中宣部理论局、光明日报社,以及浙江省、台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在团中央号召下,1956年1月,首批227名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扛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奔赴台州市东海上的大陈岛扎根垦荒。之后,陆续又有240名来自温州、台州各地的青年加入大陈岛垦荒队。他们与驻岛部队指战员、干部群众一起,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让一片荒芜废墟的岛屿重新披上绿装,变成东海“明珠”。

“467名青年用青春和热血扎根海岛、垦荒耕耘,铸就了‘不老’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台州市委书记李跃旗说,64年来,大陈岛作为一座红色的岛屿、奋斗的岛屿,镌刻进共和国的光辉历程中,熔铸到党的精神谱系里,升华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精神地标。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蕴含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胡坚说,“艰苦创业”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赋予我们拼搏的勇气。当时,大陈岛被恣意破坏,垦荒队员不畏困难、不等不靠,通过肩挑人扛,靠锄头扁担,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令荒岛换新貌。

大陈岛老垦荒队员说:“我们有一百个困难,就克服一百个困难;我们有一千个困难,就克服一千个困难。”条件再艰苦,再困难,大陈岛的垦荒队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志不动摇,坚持发展不停步,开荒辟地,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海洋养殖业,一定要在大陈岛实现青春的诺言和心中的梦想。胡坚认为,“奋发图强”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赋予我们坚定的毅力。

“无私奉献”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赋予我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留下了一部难能可贵的教科书。胡坚介绍,垦荒队员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抛弃相对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选择为祖国奉献青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把自己的青春洒在了大陈岛的每个角落。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没有抱怨,只有奉献,真正实现了用青春书写人生价值观。

数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垦荒队员不断地创新创造,从开荒、筑房,办农场、建企业,到做旅游、搞养殖等等,不断地用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解决各种困难与问题,不断地创造新业绩,把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变成东海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胡坚说,“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赋予我们改革开放的动力。

“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形成于团中央开发大陈岛的号召。”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段治文说,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主体是青年,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中国青年精神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当时,467名青年垦荒队员上岛时,组织发给每个青年队员的只有一张床板、一把锄头、一张草席、一对粪桶,一个寝室只有一盏煤油灯。他们人人不甘落后,个个奋勇争先,和驻岛部队一起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大陈岛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只知奉献不求回报。当垦荒结束时,这些垦荒队员所带的东西和来时一样,是一床变旧的被子和几件褪了色的换洗衣服,留下的却是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大陈岛垦荒精神体现着强烈的青年特征,它在培养时代新人中具有独特的青年教育价值。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在理论研讨会上致辞说,经历了战“疫”洗礼,大陈岛垦荒精神显得弥足珍贵,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理解“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垦荒精神。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承弘扬垦荒精神,凝聚干事创业的力量,激发昂扬斗志,把垦荒精神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图一至图三:第四届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研究会的嘉宾与专家学者,在杭州共同研讨大陈岛垦荒精神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摄)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