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调查如何还原弗洛伊德死亡真相

发布时间:2020-06-08 11:1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目击者用手机拍下4名涉事警察在拘捕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过程中的失当行为。图片来源:《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报道《8分46秒:乔治·弗洛伊德是如何在被捕后身亡的》网页截图

5月30日,美国警察执法失当致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事件发生后的第5天,《华盛顿邮报》在其 YouTube 频道上发布了一部7分44秒的短片,通过事件发生地附近的监控录像、目击者手机拍摄的视频和警方电话录音还原事件始末。5月31日,《纽约时报》也发布了名为“8分46秒:乔治·弗洛伊德是如何在被捕后身亡的”(8 Minutes and 46 Seconds: How George Floyd was Killed in Police Custody)的短片,不仅用已有的现场视频素材重现了案发时的时间线,还结合检方起诉书、目击者证词和专家意见,以多方的视觉、文字证据揭示了4名涉事警察的一系列失当行为如何造成了致命的后果。

点击观看

8分46秒:乔治·弗洛伊德是如何在被捕后身亡的

(视频含有暴力场景,可能引起不适)

事件发生后不久,一些路人用手机拍摄的现场视频就已传遍社交网络并引发广泛讨论。随着事件持续发酵,抗议活动蔓延至美国多地甚至其他国家,这两家媒体制作的短片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读懂这桩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报道中用到的三样主要证据:目击者手机拍摄的视频、附近一家餐厅的监控录像和警方申请紧急医疗救援时的通话录音。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报道中用动画表明监控的位置,以及弗洛伊德开始所乘坐的蓝色SUV。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报道中显示涉事警察德里克·肖文(左)与杜·邵的投诉记录。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报道中显示,涉事警察肖文用膝盖压住弗洛伊德的脖子,弗洛伊德发出“我不能呼吸”的求救。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报道中显示,弗洛伊德被逮捕约20分钟后,一辆救护车赶到了现场,此时,他已经被压住脖子长达8分钟。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8分46秒:乔治·弗洛伊德是如何在被捕后身亡的》的主要负责记者埃文·希尔(Evan Hill)说,这是他在纽约时报工作以来做过的最难的视频之一。“一遍又一遍地观看这些视频素材是一种精神创伤,我们很难决定是否要将它们全部放出来。……从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有3名警察曾经对乔治·弗洛伊德的脖子、躯干和腿部施加压力,他在5分钟内向警察说了16次‘我不能呼吸’。如果没有目击者提供的视频和监控录像,我们无从知道弗洛伊德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弗洛伊德的弟弟费洛尼斯告诉他,这部短片透露了很多信息。“每个人都说他在反抗,但我在视频里没有看到。我知道他是不会反抗的,因为我了解我哥哥,他是个温和的巨人。”

5月28日,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名身穿防暴服的警察从一条居民街上走过。John Minchillo/摄 ©美联社


这种结合了静态照片、各种来源的视频片段、动画、卫星地图等素材的报道形式被称为“可视化调查”(Visual Investigations),在近年来许多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的报道中时有出现。相较于传统图文报道,它更加新颖直观,也更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

《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小组高级制片人马拉奇·布朗尼(Malachy Browne)认为这是一种“新的问责性和解释性新闻形式”,它将传统报道与先进的数字取证技术相结合,例如从大量视频、照片、卫星图像和音频中收集信息,或以3D建模的形式重现事件现场。

2018年11月,《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团队发布了一部8分半钟的短片,试图用种种视觉证据和3D建模等技术还原沙特记者卡舒吉遇害的经过。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法证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官网首页。”法证建筑“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致力于利用技术手段还原恶性事件现场的跨学科团队。2018年获透纳奖提名。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充分可靠的视觉证据是可视化调查的基础。它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互联网上的用户原创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即UGC),例如民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照片或视频;二是监控视频、卫星图像等图像数据情报。在这个社交媒体空前活跃,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昔日里难以求证的真相,如今似乎都能从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中找到线索。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目前业内尚未形成对于用户原创内容和开源情报的使用标准,面对网络上大量的虚假新闻,媒体仍需具备足够的信源鉴别、核实能力。

大多数可视化调查报道都耗时颇久,从前期的调查取证到后期的剪辑、动画效果制作往往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2019年,《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小组对一名医务人员在加沙被杀的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3D建模得以追踪子弹的路径,共花了半年时间才将这份报道完成。

《纽约时报》可视化调查小组。该小组是《纽约时报》视频部门的一部分,目前有6名成员:Christiaan Triebert, Malachy Browne, Evan Hill, Barbara Marcolini, Haley Willis和Christoph Koettl。他们其中有视频记者、卫星图像解读专家、开源情报研究员等,拥有丰富的在线调查经验。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社交媒体既是可视化调查视觉证据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增加了报道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布朗尼在接受世界报业与新闻出版者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ws Publishers,WAN-IFRA)采访时说,比起《纽约时报》官网,其 YouTube 频道上视频的点击量要多得多。他认为,YouTube 上的受众往往更国际化、更年轻,这让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传播优势,也意味着需要更多了解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


截至发稿,关于弗洛伊德如何在被拘捕后身亡的短片在《纽约时报》的 YouTube 频道上已有超过1000万的点击量,显示出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同时,《纽约时报》也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选择区别化的呈现方式。比如在以图片分享为主的社交平台Instagram上,编辑并未将长达9分半钟的全片直接放出,而是截取了标题前半部分“8 minutes and 46 seconds”制作了一张黑底白字的方形图片——这是检方起诉书中涉事警察德里克·肖文将膝盖压在弗洛伊德脖子上的时间,也是视频中最有力证据之一。以此作为关键词,更加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也更利于传播。

这张黑底白字的图片于6月2日发布,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当天人们在各大社交媒体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 话题下发布纯黑图片为弗洛伊德事件发声的一种呼应。

《纽约时报》6月2日在Instagram上发布的图片。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6月5日,美国华盛顿,通往白宫的16街路面上被涂上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字样。Carlos Barria/摄 ©路透社

诞生于互联网浪潮下的可视化调查亦未放弃报纸这块传统阵地。6月2日,《纽约时报》将这部短片以时间线辅以文字的形式刊登出来,集中展现了视频中的关键证据。可视化调查虽然是一种新颖的报道形式,但对于那些保持传统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这种“逆向转换”使它依然可以具有良好的接受度。

6月2日,《纽约时报》A24版整版登出事件时间线和视频中的关键性证据。图片来源:《纽约时报》电子版

如今,由弗洛伊德死亡引发的抗议活动仍在美国多座城市和部分其他国家持续。许多媒体的摄影、视频记者也走上街头,捕捉现场画面。“(因为新冠疫情)我已经在家里待了两个月了,这是我开工后做的第一件事。”盖蒂图片社的合作摄影师史蒂芬·马滕(Stephen Mature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但我认为这次事件中最重要的图像已经出现了。没有什么是比弗洛伊德被拘捕时的影像更有力的证据。”

资料参考:《NY Times’ pioneering Visual Investigations: behind the scenes》wan-ifra.org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