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总书记说的基层工作观,在这个学校早已落地!

发布时间:2020-06-07 23:21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主播君的话

5月7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习书记与我们聊如何做好基层工作——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二)》,当年总书记对几位人大学生“到基层去”的鼓励,时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

今年29岁的洪略依然清晰地记得,多年前他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天,在校史馆看见的一张照片。照片上几位人大校友围坐在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身旁,认真地记着笔记。

这是1984年7月29日下午,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到县招待所看望前来参加社会实践的徐南雄、任锦芳等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时的场景。在交流中,习近平同志针对同学们关于“如何做好基层工作”的提问,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基层工作的体会和感悟,并鼓励同学们毕业后到基层一线去接受实践锻炼。

似乎从那时起,“到基层去”的信念就在人大学子的心里扎下了根。

从人大毕业后,洪略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选择来到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成为一名基层干部。他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始终把马克思的一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他看来,他正在同千千万万的人大学子一道,践行着“改变中国”的使命。他们走入基层,扎根基层,把青春写在了中国大地上。

全链条扶持,助毕业生扎根基层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每年有超过10%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子强看来,学校把优秀的青年从高校引进到基层,这只是第一步,最终要让他们愿意在基层,能够扎根基层,还需要学校的扶持和帮助。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为每年有意愿到基层工作的学生,开设了“基层就业毕业生训练营”,邀请在基层工作的师兄师姐们回校,传授基层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洪略正是“基层就业毕业生训练营”的受益者之一,“训练营会对我们的基层工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培训,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洪略坦言,“‘前辈们’分享的很多工作方法,也成为现在我每天审视、对照自己的标准。”

参加基层工作至今,洪略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不懂的还很多,需要不断地学习。他经常要面对老百姓的“灵魂拷问”:“你一个大学生这还不懂?”“你一个大学生这都不会?”

“像农民建房办哪些证,社保怎么办理?收割机收割多少钱一亩?劳动纠纷怎么解决?怎么招投标?我都不懂,都需要学。”洪略说,“一般这种时候,很多大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在基层没有用武之地。”

但在洪略看来,大学生到基层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我们本身可能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得比别人快。我们要做的只有如饥似渴地学习,全身心投入,把基层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为了满足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学习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也做了一些自己的探索。除了“基层就业毕业生训练营”,学校还成立了“基层就业协会”,专门负责学校出口端从培养、选拔、输送到跟踪的全链条扶持政策。

“我们对所有到基层岗位就业的毕业生,都有激励政策,关心关怀他们的成长,让大家不觉得自己是断了线的风筝,在基层依然能够汲取学校的营养。”杨子强说。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社会实践部部长任昊辰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正在推动“遍访基层人大人”的社会实践项目,希望进一步拉近基层就业校友和在校师生的距离。

培养兴趣,先从了解开始

如何培养在校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兴趣?

在任昊辰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生产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前提,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了解基层的机会。而社会实践就是带领学生了解基层最好的方式。

今年23岁的马国栋,是人大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曾经,他也像很多同龄人一样,向往在大城市“高收入”“光鲜亮丽”的生活,“因为自己在城市长大,更适应城市生活,而且感觉在城市里可以大显身手”。

但一次社会实践经历,让他改变了想法。

一张报纸、一杯茶,做着琐碎的杂活,没什么干劲。这是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前,马国栋对基层干部的印象。“但真的接触了才发现,他们有时忙得连说句话的工夫都没有。这在以前是想象不到的”。

他告诉记者,这种差异是他对基层工作产生兴趣的起点,“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一直有一种‘向上走’的观念,它阻碍着我们去了解和观察基层,其实基层是充满活力的”。

不仅如此,马国栋发现,基层工作并不是“瞎忙活”,反而很多是有难度的“技术活”,靠着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远远不够。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让他把兴趣转化为了动力。“我觉得,基层工作既能锻炼自己,更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今年即将本科毕业的杨明聪,也曾和马国栋一样,认为基层离自己很遥远。主修国际政治的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外交人才。而现在,他报名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他希望在将来,能留在基层发光发热。

“在课堂上老师总教导我们,虽然我们学的是国际政治,但首先要了解中国。想要读懂中国社会,就必须要读懂基层这本大书。”杨明聪说。

“其实一开始我对老师的说法并不认同,但当我第一次看见那些农村孩子与我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样貌时,我深受触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们的命运。如果能够造福一方百姓,这就是我自己最大的价值。”

任昊辰介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实践团与习近平同志的这段历史,也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人大学子保有着“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情怀。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调研党建工作时,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将实地调研和经典研习相结合的创新做法。”任昊辰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人大从2012年开始陆续实施“千人百村”和“街巷中国”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每年组织师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社会调研。

“学校组建了由各个专业专家老师组成的团队,为学生设计课题问卷,并且要求学生必须下沉到最基层的一级单位,进村入户,去掌握第一手资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街巷中国”社会实践无法正常举行,学校便动员学生,在居家抗疫的这段时间里,观察社区的运转。“同学们普遍反映,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社区,疫情期间才真正把目光集中到这样一批一直在基层默默奉献、承担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工作的社区干部。”任昊辰说。

实践经历为日后的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实践团谈到,“作为基层干部,要有忍耐力、直觉力和行政力”,这让马国栋深有感触。

他向记者回忆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次社区调研中,马国栋与社区书记外出走访,“当时碰到一位大哥,跟书记热情地打招呼,还说‘什么时候去家里吃饭?’后来书记转过头跟我说,‘其实在去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人每次见到我都要把我撵出门’。原来,他们家被列入拆迁计划,为了劝说这位大哥配合工作,书记不管多少次被撵出门外,还是坚持上门。最后不仅说服了他,还成了朋友。”

“对基层干部来说,自身的忍耐力是一项考验,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把工作做好。”马国栋说,“对我自己而言,这样的实践机会更是我增长才干、学习积累的过程,为以后的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社会与人口学院2019级毕业生王源,虽然已经在基层岗位工作将近1年,但回忆起当年的社会实践经历,仍旧感到受益匪浅。

王源回忆,在参加“千人百村”社会实践期间,他发现,农村旱厕翻新——这个理所当然的好事,在当地推行期间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实际上,一方面,村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旱厕,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新式厕所费水费钱,粪便不能用来施肥。地砖在冬天还容易结冰,有摔倒的隐患。”王源说,“村干部在调研后,对厕所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水回收利用功能,还铺设了防滑地砖。大家慢慢也都不再反对了。”

这件事引发了王源的思考,“有些时候,基层工作者需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去看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的诉求。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比老百姓‘懂得多、更明智’,往往会适得其反”。

让杨明聪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社会实践期间遇到的一位扶贫书记。

“当时我们来到四川省大竹县的一个贫困村,我们走过的每一家每一户,这位扶贫第一书记都能清楚地说出这一家的家庭人口情况、年收入情况和户主的姓名。后来我们了解到,上任以后,他用了整整半年时间,走遍村里的每一户,进行访谈交流。这让我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基层工作者,能够给当地的面貌带来多大的改变。”杨明聪说,“他让我想要去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像他一样为基层的人民出实招、做实事。”

任昊辰告诉记者,“原来的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现在我们也试着开设了一些实践课,比如‘走进三农通识课’,帮助参与师生增强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向人民学习、向基层学习的氛围。”

正如任昊辰所言,人大校园中的这股子“泥土气”,实际上早已融入到了每一位人大学子的心中。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2019级毕业生,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30多年前,几位人大校友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来到正定;如今,千千万万的人大学子追寻着前辈的足迹,不改初心。

—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见习记者|金卓

编辑|金卓 统筹|陈凤莉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