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涛:战疫前线历练成超级“管家”

2020-06-01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90个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病人,其中1人死亡,81个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7天。这是上海援武汉医疗队瑞金医院第三批小分队交出的“援鄂成绩单”。这些数字背后,是瑞金医疗队自创的一套带有上海温度的“科学方案”。

武汉疫情高峰期,上海一批又一批地往一线输送优质医疗资源,这种“输送”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多,而是其间不断地进行着科学调配。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医生们来自上海各大医院,每个医院出两名医生;到了第三、第四批,上海以综合性三甲医院为发起单位,由一家医院组成本院医疗队开赴武汉。如此组合,在于团队成员之间知根知底、合作密切、工作效率高,并且,每家医院都会安排行政专员随队出征,提升团队工作效率,发挥更大作用。

瑞金医院医务一处副处长、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青联委员杨之涛,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超级“大管家”之称的行政人员。疫情期间,他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区摸索出一套高效的查房、诊断方案,既降低了医生在高危空间被传染疾病的可能性,又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没有疫情的状态下,病房没有污染区和清洁区之分,医生查房4个小时没问题,但在像光谷的重症传染病病房,医生应该尽量减少在病房的逗留时间。”杨之涛既是急诊科医生出身,又从事医疗管理工作,到武汉后,他很快注意到一个“要命的细节”:医生如何在病房里查房并精准地开出医嘱。

正常情况下,医生为住院病人查房,可以带着病史文档或推着移动电脑进病房,查房时根据患者病情,在电脑里输入医嘱,撰写病历。但在武汉“战时”传染病病房,医生无法做到“进进出出”,传染病病房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3个区域,电脑所在的清洁区里不能出现任何一点污染物,医生进出一次,就要穿脱一次防护服。

抵达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第一天,瑞金团队收治了28名重症患者,第二天来了24人,52张病床很快就住满了病人。通常情况下,4名医生同时为52个病人查房并出具医嘱大约需要5至6个小时。在杨之涛采用的“新办法”下,3至4名医生仅需2至3个小时就能完成查房及医嘱录入,并能做到医嘱精准、有效、实时传达。

他为医生们设计了“重症病人一览表”,表格上记录了病人的有效医学信息,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基础合并症、当前脏器急性并发症情况、24小时内需要处理观察点、处理情况、危急值、使用药物等,还包括专家团队为其制定的最新治疗方案等。让进入污染区的查房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了如指掌。

查房医师只需在另一空白“查房记录表”中逐一记录病人的现状,拍照传送给清洁区的医师,后者将信息同步输入电脑,出具医嘱,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立刻组织专家会诊,并把及时处置意见传送给污染区医护人员。这种做法极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医生暴露感染的风险。

作为武汉前线的超级“大管家”,杨之涛还要配合团队协调联系各种防护物资、生活物资、负责院感防控培训和新冠诊疗培训,负责为医生们排班,制作“瑞金特色”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既不能让医生们被传染疾病,又要让那些危重症病人得到最及时、有效的、“瑞金特色”的治疗。

在院感防控方面,杨之涛也是一个“达人”。疫情初期,上海瑞金医院本部曾在两天接诊了数百名发热病人,他本人与两名确诊病例有过直接接触。那段时间,他住在医院进行隔离观察,深刻感受到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电子病例上传好,专家们看过文档和影像资料,可以迅速作出判断并给出意见。”

隔离期间,他开始酝酿瑞金医院本院的发热急诊信息互通表,“这样的表格不仅能够减少一线医生和会诊专家的文字工作量,同时使得信息传递更准确,并能保存珍贵的临床信息。信息同步传输给疾控部门、会诊专家、医嘱执行团队等。”

援鄂期间,瑞金医疗队有不少医生主动要求增加排班、去污染区收治病人等,杨之涛进行了科学统筹,“要综合考虑每一个医生的体力、精力,合理配置他们的工作量,保证他们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责任编辑:崔丽 流程编辑:崔丽】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