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儿童观察报告:“我希望爸妈下班不迟到”

发布时间:2020-05-31 17:03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如果家长需“持证上岗”,有多少人能顺利拿到资格证?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十点读书、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发布《谁能深入“童”心——2020儿童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对一、二、三线城市的4-12岁少年儿童及家长的问卷调研,选择最主要陪伴孩子的家长作为调研对象,共回收1230份有效样本,围绕家庭陪伴、电子产品使用状况、阅读方式、社交方式、家庭教育五大方向,分析当代少年儿童的行为和诉求,为家长的陪伴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报告》数据显示,仅半数家长能挤出时间固定陪伴孩子,与此同时,48%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亲子陪伴。

仅37.2%的家长在亲子陪伴时不受工作影响

“妈妈下班老是迟到,真想在她的车里装上火箭,这样她就能直接飞回家了。”这是5岁男孩然然的儿童节愿望。而他每到夜晚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等妈妈回家,常常等着等着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像然然妈妈这样因为工作忙得顾不上陪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报告》数据显示,超七成家长非常认同“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亲子教育”,但往往道理都懂,实际上很难做到。“我不工作赚钱,谁来养家?”这是家长们不能陪伴孩子的主要理由。

从《报告》结果来看,仅有37.2%的家长在亲子陪伴问题上不受工作影响,有48.4%的家长不能每天挤出固定时间陪伴。就平均陪伴时长而言,工作日近七成家长为1-3小时,节假日超过四成的家长则选择3-6小时的“补偿性陪伴”。


因为职业性质,38岁的歌手陈楚生常常会天南海北地四处出差,但只要完成了工作,他一般都选择呆在家里陪伴孩子。“如果需要外出很长一段时间,哪怕再忙,我们基本上都会保持每天视频的习惯。”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他不希望自己在某一阶段“断档”太久,要想尽办法让孩子感受到“父亲”这个角色的真实存在。

但数据显示,能做到“抛开其他事情全心陪伴”的家长仅占两成,其余的家长则会考虑将时间“花在刀刃上”:做家务、聊微信、刷微博、处理工作,一样都不想落下。例如在二年级的北京小朋友郭子煜的眼里,爸爸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和同事在微信上打字”。不过,较之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家长陪伴孩子时则更加专注,全心陪伴的比例明显更高。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夏婧认为,真正有效的陪伴,应该是基于亲子交流的一种良性互动。可惜,很多家长都将“陪伴”单纯地等于“陪同”,因为自身原因,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48%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或可替代亲子陪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日益渗透到新一代儿童群体。爱恨交织,成了多数家长面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心情。《报告》显示,有43.3%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可以启发孩子思维,但也有46.1%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会削弱孩子的想象力。

对于电子产品,超半数家长认为要尽可能减少使用时长,也有30.4%的家长接受在监督之下或作为奖励使用,仅有0.9%的家长表示“坚决不让孩子碰”。


调查发现,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超过两成,三线城市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平均时长较一、二线城市更高。总体而言,半数孩子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集中在0.5-1.5小时范围。

45岁甘肃兰州的全职妈妈张女士就很喜欢和孩子协商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让双方达成共识。“手机和电脑是现代人都绕不开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不反对孩子接触这些。堵不如疏,只要适度引导,不必担心她沉溺网络。”张女士选择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对电子产品爱恨交织的另一面,是家长对陪伴子女时间的妥协。

《报告》显示,忙忙忙是家长压缩亲子陪伴时间的普遍原因。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她会自己玩”也成了越来越多家长不陪伴的理由。此外,比起辛苦带孩子,还有近三成的家长更愿意享受个人世界的快乐。而当无法陪伴孩子时,有48%的家长选择使用电子产品替代亲子陪伴。


从事自媒体的霍燕就是这48%中的一员。当四岁半的孩子在家里吵闹得没法控制时,还需要忙家务或工作的她,就会选择主动打开电视或平板电脑,让孩子安静下来。据霍燕观察,“包括在外面朋友聚会时,也有很多家长拿出手机给孩子玩,这样大人们才能有时间聊天。”

孩子玩电子产品就安静不闹腾了,这样家长倒是省事儿了。但夏婧教授认为,这实际上只是假专注,因为孩子并没有积极地和外界发生作用,只是单纯地被电子产品里的虚拟世界所牵引。此外,还有大量研究表明,很多学龄前玩手机游戏的孩子,执行功能普遍较差。

超半数家长缺乏对孩子阅读的引导

时代在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依旧是家长们对孩子不变的期盼。在电子产品飞速普及的时代浪潮下,超七成孩子的阅读仍以纸质书为主。58.7%的孩子偏爱童话故事,也有34.9%的孩子在科幻故事里放飞想象。

《报告》显示,家长学历影响孩子平均阅读时间。喜欢阅读的孩子比例为61.4%,34.5%的孩子能保持平均每天0.5-1小时的阅读时间,这二者的比例和每天平均阅读时间均与家长的学历成正比。

调研中,辅导孩子写作业、陪孩子阅读等,是多数家长最重视的陪伴,但仅有23.5%的家长会全程陪伴孩子读书。“缺乏指导不知道如何陪”是阻碍家长陪读的主要原因,其次,“没有时间”也成了亲子共读的拦路虎,12.7%的家长则坦言自己对阅读没有兴趣。


5岁男孩然然的妈妈曾尝试给儿子讲睡前故事,她发现,儿子的情绪会随着故事情节的流转而波动,这是好事。遗憾的是,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这个睡前讲故事的习惯没能长期坚持下来。但她仍期待理想的亲子共读状态:两个人分别安静地看自己的书,看完之后能给对方分享自己在书中看到的故事。

小伙伴的吸引力远大于电子游戏

当社会普遍担心儿童沉迷电子产品时,数据却不这么“认为”。

报告显示,比起玩电子游戏,60.1%的孩子更喜欢在放学后和小伙伴们一同玩耍。后者强烈的沟通感,是前者所不能给予的。有部分孩子表示,如果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电子游戏,那将是比较理想的娱乐模式。


身边的小朋友是孩子结交朋友的主要对象,超六成的孩子有2-3个朋友,但也有8.1%的孩子没有任何玩伴。对于45.3%的孩子来说,朋友不问出处,他们很快就能和陌生的小朋友玩到一起。在参与群体活动时,有11.7%的孩子愿意成为领导者,超六成的孩子则愿意积极参与其中。

但根据《报告》结果,小小少年,也有烦恼。近六成的被访家长认为孩子在社交中存在各类的困扰,如22%的孩子“畏怯,不敢主动交往”,而“没有机会结交朋友”的孩子则占比17.3%。

要解决这些困扰,夏婧教授建议,首先,要为孩子创造社交环境,多带他们去参与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等;其次,传授孩子正确的社交技能,例如如何与别人打招呼,如何进行协商探讨规则等;再次,培养孩子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

新一代家长望子成龙无须“棍棒加身”

对比起“填鸭式教育”,这一届家长似乎更开明。

在进行教育消费时,近八成的家长愿意遵从孩子的兴趣意愿,仅有9.2%的家长会参考其他家长的选择。相较于严厉的“虎爸虎妈”,新一代家长更愿意树立亲切和蔼的形象。超过九成家长认为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尚可,其中45%的人表示孩子愿意与其谈心,46%的人则表示能和孩子玩到一块儿。


兰州全职妈妈张女士说,自己12岁的女儿很喜欢和她分享日常中的喜怒哀乐。这位给自己亲子教育打出满分的家长,有一套自己的理解:“父母于孩子而言,能身兼老师、朋友、榜样等多重角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变化,随时调整策略,就好像放风筝,太紧了会崩断,太松了飞不起来。”

数据显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已不再流行,家长普遍注重对孩子生活习惯、沟通能力和三观的教育,而高学历相对低学历的家长更注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

亲子间的平等交流已成新风尚,新一代家长正在努力“进化”成孩子们眼中更优秀的长辈。在无法兑现承诺时,湖南永州的严先生会主动和孩子说“抱歉”,因为小时候自己父母答应过的事情曾被落空,导致他耿耿于怀很多年。如今,“因为明白那种失落的感受,所以不希望它重现在孩子的身上”。

那么,在倾注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后,家长们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


调研中,望子成龙还是大多数家长的期待。47.6%的家长希望孩子“追逐梦想,有所成就”,仅有23.5%的家长对孩子对未来的期许是“平淡是真,精神富裕。”

“虽然孩子没有长成我希望的样子,但我接受她每个阶段的变化。现在的陪伴终究是为了将来的放手。”张女士说,自己不会把曾经的梦想加诸女儿身上,她的人生终究是她自己的。

(文中然然为化名,脱侯斌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