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游戏危害的新趋势:社交绑架+数据绑架

发布时间:2020-05-31 14:19 来源:


玩网游的孩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慈鑫)5月27日,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举办了“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探讨如何让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远离侵害、拥有更理想的成长环境。研讨会期间发布的《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近年来出现了新趋势:社交绑架和数据绑架。

《报告》介绍,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社交绑架,主要体现在游戏开发商越来越注重游戏社交功能的开发,或与平台上的其他社交应用相互导流,引导其他应用的用户到网络游戏中来,使游戏带有更强的社交功能。

这样,只要有一个学生开始玩某个网络游戏,他就会把这个游戏介绍给同学,导致某些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当中呈病毒式传播。玩的人越多,越容易将更多周边的未成年人卷入其中,让他们不得不被动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去。当周边的同学都玩同样的游戏,游戏中的主题、情节、装备等就会成为同学们的社交语言并主导相互间的社交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成。这样,一个学生如果不玩游戏,或不玩某一类游戏,就会和其他同学没有共同语言,玩不到一起去,就可能被孤立、被边缘。

这种社交绑架,即不断扩大的社交功能,除了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卷入到游戏中来,还容易对未成年人形成精神绑架,迫使更多的未成年人卷入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当中。平台收获了用户、收获了流量,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回报,未成年人和家庭却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而数据绑架,主要是互联网游戏服务提供商利用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上网规律和玩游戏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特点,结合后台,包括游戏服务之外的其他服务平台掌握的数据,利用专业化的设计、制作团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设计各类网络游戏产品。为了对未成年人形成持续吸引力,网络游戏设计者、开发者和运营者会想尽一切办法,充分利用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未成年人的心理诉求,从而实现对未成年人时间和精力尽可能的充分占有。这也是大量未成年人玩游戏容易上瘾并且容易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后果的重要原因。

《报告》认为,网络游戏的这种数据绑架,实际上是平台谋求占有未成年人更长时间、更多精力投入、更大财力消费的体现。平台和游戏的运营者对未成年人了解的越清楚,对未成年人数据掌握的越全面,在监管无法到位的情况下,或无法形成有效监管合力的情况下,就越有利于平台对未成年人的算计,也就越有利于平台用更精美的游戏画面、更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更暴力、更血腥的打斗场面捞取未成年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监管部门注意到,大量服务提供商开发的游戏对准了未成年人,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可支配时间状况等,开发了大量适销对路的游戏产品。这种情况如果不在监管方面有效应对,很容易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伤害。

网络游戏,要想获得较好的市场回报,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的人力、物力投入。网络游戏也往往凝聚了大批高科技人才的智慧。它的画面效果逼真,情节引人入胜,很容易将涉世未深且充满好奇心的未成年人吸引到游戏的世界中去而不能自拔。游戏情节专门针对人性对胜利、荣誉的渴望等弱点,未成年人就更容易被其俘获,更容易陷入游戏所创造的虚拟的世界当中。

沉迷网络游戏还容易令未成年人出现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和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因为网络游戏是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的行为,比如杀人、放火、娶妻、生子等是完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未成年人分不清虚拟与真实世界,将虚拟世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移入社会真实生活,难免使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价值观错乱和行为方式与社会要求的格格不入。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委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2019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友的重要载体,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的前三位,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比例达到51.1%。

对于网络游戏,尤其是目标客户群包括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产品,各国普遍采取严格限制方式来防范其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些限制措施包括严格的许可证制度来控制游戏产品的准入,严格限制不良的公司进入游戏产品的开发、拥有和运营;迫使运行者通过采取技术手段来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游戏的时间、时段;限制游戏服务提供商通过诱导机制使未成年人的财产受到损害;对违规的游戏服务提供商予以严厉的处罚等。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