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普及,如何减少网络化生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9 09:5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慈鑫)疫情之下,上“网课”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网课”的正向意义显而易见,但是,当学校、家长以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不得已的把“网课”全面推向孩子的时候,也意味着更加难以限制孩子与网络的接触。面对已经无法阻挡的“网课”大潮,如何才能让未成年人保持健康成长,减少来自网络化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近日完成的《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权利为本、控制为要、平衡为模、分策为基”的建议,5月27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的王瑞奇博士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和使用率相比过去两年都有明显增加,这与疫情期间“网课”的普及有很大关系。《报告》指出,第一季度国内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有一个非常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几乎所有在求学阶段的人群都会使用到在线教育各种各样的应用,未成年人是其中的主要群体。


一位儿童在地铁上玩手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家长们发现疫情当下,他们能够提供给孩子的娱乐资源很少,所以没有选择,必须允许孩子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王瑞奇表示,“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并不可能全程监督孩子对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

比如,孩子可以更加便利的玩手机游戏、网络游戏。而家长因为不可能让孩子不上“网课”,也就无法切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进而越来越难阻止孩子接触网络游戏。

《报告》对国内网络游戏行业的研究发现,网络游戏产业越来越成熟,所生产的游戏质量包括画面真实感、制作的精良程度、故事性还有其他游戏体验等等,都在不断提升,随着游戏品质提高,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就有沉溺的风险。但是,网络游戏在高质量、高投入的研发过程中,游戏设计者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道德水准却没有跟上,他们一直在追求生产高质量、高体验度的游戏,但是却没有完善相应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最后受害的还是未成年人。

关于网络游戏,“报告”还梳理出几个概念,王瑞奇解读说,“第一个是‘数据绑架’概念,即游戏服务的提供商会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上网规律,以及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点来研发产品,这样的游戏完全是为未成年人量身定做的。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想要阻断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接触是很难的。第二个是社交绑架概念,现在网络游戏都有很强的社交性质,这种社交绑架就体现在一个孩子开始玩这个游戏之后,很可能会在他的伙伴群体里产生涟漪效应,一个人玩,周围一群孩子都会被拖下水。如果有某个孩子不玩这个游戏,他可能就会被群体孤立,边缘化。这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最后一个是危险社交的概念,因为未成年人本身对于风险防范和识别的能力还非常不足,所以他们很可能在网络社交当中成为被侵害和被伤害的对象。”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可能的减少因网络化生活方式,特别是网络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报告》给出了四个建议,“第一,权利为本。建议以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为原则开展对相关领域的监管工作;第二,控制为要。控制未成年人对互联网使用,使未成年人能够回到大自然,回到课堂,回到传统的传播媒介;第三,平衡为模。这里提到了削权和赋权。一个是削弱技术,就是在网络服务平台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风险面前,削减企业的权力、加大企业的责任,同时也赋予家长和未成年人追诉的权力。第四,分策为基。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有很大差异,所以监管政策在设计上应该区别对待,针对每一个服务的样态特征来做精准化的监管策略设计。”

虽然早早的“触网”可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当网络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切断孩子与网络联系的做法也不可取。

王瑞奇表示,“如果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网络,不使用网络直播,不碰游戏的话,早晚有一天他会无法融入社会。”因此,王瑞奇建议,“我们应该推出网络使用教育指南。比如说告诉家长孩子在什么年龄初次接触网络是比较合适的;孩子多大的时候可以独立的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在哪些领域发表看法;孩子在什么年龄可以打赏,可以跟网络主播有互动;或者孩子在多大年龄可以自己经营一个自媒体账号,等等。如果有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指南,可能有很多问题可以在它还没有成为问题之前就被避免掉,同样,家长、孩子通过这个指南的指导,可以让孩子在网络生活中既减少受到伤害的可能,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长大之后无缝连接到网络社会中去。”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