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把脉中国电影学派:学会与其他艺术门类对话

发布时间:2020-05-14 13:25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中国艺术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交流、研讨和分析”研讨会近日在线举办。研讨会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中心和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协办,来自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的数十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

如今,中国票房位居全球第二、银幕总数全球第一,中国电影学者正在呼吁建构中国电影学派,让电影美学呈现新的时代特征。

会上,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贾磊磊表示,中国电影学派的时代建构和中国电影民族主体性的讨论有密切关系。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和一些创作先驱,就在讨论一个民族、国家的电影属性问题。跟民族主体性建构相关的有3个话题:电影民族性、电影本土化、电影国际化。

“新世纪以来,一直扮演着引领中国文化产业领军角色的中国电影,致力于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新的美学原则——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探索具有民族个性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范志忠说。

如何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军强调,应该有更加整体性的眼光,文表导、摄录美等实践层面应和理论批评相结合,同时中国电影学派也要与其他艺术门类对话。

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用十多年时间,在票房层面实现飞速发展,自身电影工业体系布局与完善在推进,电影工业水平、美学水平同步提高,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得到有效巩固。中国电影实践的复杂和多元,也提供了电影艺术、美学、文化等多维度的共同体。中国电影学派要建立对话空间,推动中国电影更好地与观众达成美学、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关系,从而使中国电影保持更长久的生命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表示,中国电影学派作为本土化学理性研究,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横向需要中国传统和本土艺术理论的参照。他认为,此次研讨是一次相互学习也是相互交流和碰撞,目的是为中国本土的艺术理论、艺术学派和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可能性。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