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医生援鄂日记:一本只写别人的日记

发布时间:2020-05-01 16:26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査医生援鄂日记》火了。日记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査琼芳的日常是,一边给病人看诊,一边被病人当做“背景”自拍,“有人能认出我来,我也很惊讶。”

査琼芳与日记合影。(周冠伶摄)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查医生援鄂日记》首发,这本日记成为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医生亲历的抗疫日记。它从1月24日农历2020年除夕夜开始,真实记录了武汉抗疫第一线的故事。从除夕到3月31日,查医生日记共67篇,跨越援鄂的整整68天,一本完整而真实的抗疫日记。

查琼芳仁济医院供图)

疫情初期,湖北武汉的具体救治情况是社会公众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査医生发在网络上的日记是当时大家必看的“前线战报”。从她的日记里,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医生的视角了解前线最真实的抢救、治疗情况,其中总有一些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细节。

比如,医院里某天出现了一个穿着防护服、抖抖霍霍的“菜鸟”记者;比如,首批上海医疗队领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的“队长发飙”;比如,劳模护士长和“熊大熊二”组合(一位呼吸科主任和一位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的搭档操作;又比如,能插管、能做CRRT、能做ECMO、能做床边超声的“哆啦A梦”陈德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査医生日记是一本“只写别人”的日记。作为全国第一批次援鄂的医疗队成员,査琼芳描写的每一个“别人”对公众来说都是极大的“信息增量”,而这种“信息增量”又恰好能在关键时刻回应公众关切。

2月12日前后,公众包括医疗界都在热烈探讨新冠感染疾病到底应该如何治疗,当时中医疗法、特批西药、抗艾滋药物等成为众人关心的焦点。这天,查琼芳的日记恰好切中了“要害”。

她在日记中记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熊伟宁给援鄂队伍讲了《病毒性肺炎所致呼吸衰竭的诊疗思路》一课,明确了援鄂10多天后上海医生们总结出来的“上海方案”,其中包括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救治的模式、无创呼吸机设置的参数、气管插管合理时间、激素使用合适时机、激素剂量和疗程,还包括哪些类型病人需要使用鼻罩、如何脱机等等。

有趣的是,在被投喂来自上海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吃货”医生们还在这一天收获了爱心人士“投喂”的上海特色三林牌大红肠和金枪鱼罐头,“听说上海市相关部门还集中采购了两吨蔬菜要送过来!”

“投喂”是査医生日记中最丰富的内容,几乎每一篇日记,她都会提到被爱心人士“投喂”的各种美食细节。“当时很多人觉得武汉陷入了至暗时刻,媒体也是这样报道的,但我想,总有一些动人的场景,也应该被公众看到。”查琼芳说。

规范化流程、标准化治疗,也是査医生日记中的“高频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这恰恰也是上海所有援鄂医疗队的工作特色所在。

第一批医疗队领队郑军华就是一个对“流程规范”格外在意的人。他出现在査医生日记中的大多数时间,几乎都在强调规范和标准,“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要精准治疗,要进一步调整呼吸机参数,关注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和全身脏器功能的变化。”

有一次,正在发飙的郑军华,还把查琼芳给吓退到了角落里。“默默地躲到角落,不想’中枪’。”查琼芳在3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

实际上,3月4日对医疗队来说已经几乎快要迎来曙光,但领队郑军华在规范流程问题上依然“咬住不放”。原来是前一天晚上收治病人的过程没有完全符合规范流程,郑军华一边发火,一边再次强调,“一定要规范流程并且按流程做事。”

查琼芳在日记中写道:“规范,就是我们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工作的质保生命线。团队经过磨合期、质量提升期,正是应该发挥效应的最佳时期。这一个个时期,都是我们规范了流程才能做到的。”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墙上,贴满了“规范”和“流程”。而这些,恰恰是最让病人和外界放心的“上海规矩”。

除了规矩、规则、规范,査医生日记还充满了温情。“无论在除夕夜,还是在我们离开武汉的时候,我眼中的它都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査琼芳的日记里,除了医生,还出现过青年志愿者、义务帮忙的司机、武汉农民、爱心“投喂”人士等等,“城市里虽然没有车水马龙,但却暖意融融。”

一名武汉菜农令她印象深刻。“他骑着电动三轮车,自己花1000元在村里收了24箱绿色蔬菜,送到我们后厨。”查琼芳说,1月28日那会儿,受限于物资供应,医疗队员每天的蔬菜就是胡萝卜,见到绿色蔬菜“激动得不行”。酒店工作人员后来告诉她,这名爱心菜农来送菜时两条腿都冻得僵住了。

病房外,武汉人民给医生们送去了关怀;病房内,医护人员也为患者送去人文关怀。

查琼芳就为一名病人做过手动气胸排气,一边排气一边打比方,安慰病人。“找好穿刺点,戴好手套、常规消毒、铺巾……流程熟得不能再熟,可是做起来的感受却不一样。护目镜上起雾、视线模糊,手指灵活度也打了折扣,还得防止针刺伤。”5分钟的操作在全套防护装备下,她至少要花15分钟,“你看,我这就跟皇帝的新装一样,你看我一针筒一针筒地往外抽,可是却啥也看不到,其实,我抽的是气体,你胸腔里的气体。”

她后来在日记里写道,她当时在心里默念:姐抽的不是气体,是病毒。这趟活儿干完,走出病房的查琼芳,全身已经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了。第二天,当另一名医生又准备抽气时,这名病人胸腔内已经没有气胸了,她由此得名“査一抽”。

3月29日,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援鄂的第65天,査琼芳收到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送来的“荣誉职工”称号证书。她还惊讶地发现,那个在援鄂第一天为女医生们剃头的志愿者Tony老师竟然是一名业余时间爱好给人理发的救护车司机。“我们曾经为武汉拼过命,现在感觉自己已经成为真正的武汉人了。”查琼芳说。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