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发布时间:2020-04-30 15:5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考察调研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多年来,旅游业与乡村地区的各类产业和社会资源进行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乡村经济体系,一直是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以“旅游+”为基本路径的融合发展模式,将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林业、水利以及文化、历史、民俗等与乡村旅游进行有机嫁接和深度融合,让农民就地转型、就地就业、就地创业,使他们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和受益主体,带动了农民增收、贫困人口脱贫,促进了乡村经济和农村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十分成熟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习总书记考察调研的两个村庄,就是这些模式的典型代表。

“生态+旅游”,打造乡村现代生态产业链。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位于秦岭深处,历史上村庄交通不便、村庄街道杂乱、房屋破旧、经济落后,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极度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大力开展生态保护、环境优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山林绿化、筑坝拦河、埋设排污管道、街道整治、村庄亮化、改厕改圈等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工程,利用良好的山区环境大力发展木耳、中草药、土蜂养殖等生态产业,特别是地栽木耳产业,已经走上了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经营之路。

同时,该村依托规模化的地栽木耳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集休闲农业、观光游览、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生态产业链,实现了“小木耳大产业”的放大效益。如今的金米村,全村所有的贫困户全部镶嵌在这个现代的生态产业链上,实现了人人有事干、户户有产业。正像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旅游+生态”让金米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使这个原本大山深处的极度贫困村华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米”村。

“农业+旅游”,促进传统农业提高附加值。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曾经是全县有名的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有386户、1100多人。近年来,该村坚持走“旅游+农业”的产业扶贫道路,使传统农业通过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幅度提高了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

位于该村的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是一个苏陕扶贫协作产业扶贫项目,该园区充分利用该村地理环境“高山、绿色、富硒、零污染”的特点,发展生态茶田1200亩,并且依托生态茶园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茶旅民宿,走出一条“游茶山、品香茗、居民宿”茶旅融合发展的致富增收之路。2019年茶区生产绿茶15吨,实现农业产值400万元,同时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带动了园区内100多户贫困户、300多人通过产业脱贫,实现每年人均平均增收1100多元,而且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建立有互助资金组织,发展会员121名,让所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都不掉队。

如今的蒋家坪村,村内山青水秀,一排排整齐的茶树,在云雾缭绕中安静守候,整个村庄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习总书记在蒋家坪村考察调研时非常肯定该村的产业扶贫做法,并且希望乡亲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而以“+旅游”为基本路径形成的旅游与其他产业和资源的融合发展模式,能够将更广泛的乡村资源通过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而且,广大的乡村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经济、文化等资源,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通过“森林+旅游”“水利+旅游”“农园+旅游”“果园+旅游”“菜园+旅游”以及“农耕文化+旅游”“乡村生活+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方式,打造各具特色的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以“+旅游”为基本模式的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之路。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