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马駉”

发布时间:2020-04-24 18:52 来源:解放军报

原来你叫马駉

几乎就在史鑫宝投票的同时,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农民工王瑞宝也在手机上点击了投票图标按钮。

去年9月13日中午,平泉市中医医院。经历了2个多小时“黑暗时刻”的王瑞宝在病床上醒来。

车祸发生时,王瑞宝只来得及惊叫了一声,便昏了过去。他不知道的是,当时两车相撞产生的火星已经点燃了油箱泄漏出来的汽油,火苗瞬间蹿到半人高。更可怕的是,一个液化气罐正被火焰炙烤着,随时有可能爆炸。

一丝丝光亮透入眼眸的同时,王瑞宝就听到床前的护士讲,他是被两个穿军装的人从火里“抢”出来的。

其中,一名军官来不及做任何防护,徒手从火里抱出了液化气罐,还替他垫付了医药费。

忍着骨折带来的疼痛,王瑞宝向前来商量赔偿事宜的司机高海龙开出了第一个“条件”:先帮我找到恩人!

“他们是谁?人在哪里?”

事发当日,高海龙头脑里一片空白,根本记不清那天救人的军官长得是个啥样子了,“当兵的全都一个样,腰板儿倍儿直。”

“一定要找到他们!”高海龙马不停蹄地四处走访、询问,几天下来却没有什么进展。

“要不去武装部打听打听?”一位当过兵的朋友建议高海龙。开着车,他一溜烟地来到了当地武装部。

“你放心,我一定帮你把这两个‘硬核小哥’找出来!”平泉市武装部政委王谆听完事情的经过,给高海龙吃了颗“定心丸”。

怎么找呢?就从身着军装这个线索入手!王谆用手机搜索出各类军装的图片,一张一张翻着,让高海龙辨认。

“就是这种衣服!”刷到第7张图片的时候,高海龙喊出了声。

平泉市不大,只有3家单位的官兵身着这种军装。王谆拿出驻军单位联系表,拨通了某信息通信基地所属某部一排排长马駉的电话。

“没错,就是你!原来你叫马駉,可算是找到你了啊!” 高海龙一听到电话里的声音就确定自己找对了人,兴奋地冲着电话喊了起来。

找不到人着急,找到了没见着人也着急。

那一晚,高海龙连夜写好了感谢信。次日中午,他拿到加急赶制好的锦旗,就一脚油门奔向市西郊的马駉所在部队营区。

半个月后,王瑞宝办理完出院手续,在家人的陪同下来见马駉和上士章京生,并送来一面锦旗和感谢信,“如果没有你们,我可能就没命了。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

“军民鱼水一家亲,危难时刻见真情。”递过镶着这14个字的锦旗,看着马駉胳膊上清晰可见的烫伤印痕,王瑞宝哽咽了。

果然是你,马駉

不只是王瑞宝在找马駉,平泉市广播电视台的编导赵波也在找马駉。

赵波没想到的是,其实她早就“见过”马駉。确切地说,她是见过几次照片。

作为当地电视台编导,赵波采访过的单位和对象较多,这其中就有养老院、希望小学和一些贫困户。在采访这些单位和对象时,她不止一次地听人们讲起一名解放军军官的爱心故事:照顾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困难群众……这期间,赵波见到了这个叫马駉的解放军军官的照片。

这次,赵波听到有一个叫马駉的排长带战士从火中救人和排险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是他?

赵波从当地武装部了解到,马駉所在部队的驻地就在城市西郊。

从手机地图上看,西郊都是绵延不断的山丘,马駉所在的营区刚好在中间山沟里,“就像是一双手捧着的爱心”。

第二天一大早,赵波驱车赶往马駉所在部队营区。

刚进营区附近的村子,赵波见到了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姚宝珠。

“马駉这孩子真不错!有干革命的样子!”从姚宝珠老人那里赵波得知,马駉平日里经常帮助村里的老人,为他们送生活物资、干一些体力活等等。

不远处,有施工队正在施工。老人告诉赵波:修进村柏油路,马駉也捐了钱!

“看我一个人生活不方便,这娃娃三天两头往我这里跑。知道我有风湿性关节炎,还托人给我买药。”在营区附近,得知记者是来采访马駉的,史大妈打开了话匣子,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笑容。

山回路转,营区初现。一个军官身板笔直地挺立在营院门口。

“果然是你,马駉。”随着看到马駉的长相,赵波一路上的猜测也尘埃落定:还真就是以前“见过”的那个解放军军官。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采访间隙,赵波随手翻阅着报刊架上官兵自办的《平泉排报》,其中马駉资助一名9岁儿童的故事引起了赵波的注意。在当地麦田希望小学当校外辅导员时,了解到小男孩王天奇失去双亲,马駉便开始了对小天奇的长期资助。

“马叔叔说,让我好好学习。学习好,长大了也可以穿军装当解放军。”当赵波辗转20多公里来到王天奇家时,小天奇拿出了一直舍不得吃的巧克力给她,那是马駉上次来家里时给他带的礼物。

现在照料着小天奇日常生活的老人说,是马駉的帮助让这个失去双亲的孩子走出了阴影。

采访越深入,赵波越感动。从担任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到常去地方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再到在驻地社区帮扶贫困家庭……马駉的爱心故事脉络越来越清晰。原计划一天的采访,赵波足足用了3天。

之后,随着包括平泉市广播电视台在内的各媒体宣传,马駉他们的事迹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年底,马駉被当地评为“最美家乡人”。

为什么会是马駉

危难时刻,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挺身而出?对这个问题,马駉的回答是:“在部队,换了谁都会这样选择。”

去年7月,还是机关干事的马駉,主动申请来到平泉排这个全旅最偏远的点位任职。

真正走进这个比篮球场大不了多少的小营院里,他才意识到:这个营院虽小,但在战友心中的名气不小。

2015年6月,附近一个村的秸秆地意外失火,眼看火势就要蔓延到村里,该排官兵集体出动,奋力灭火,避免了一场火灾事故的发生;同年9月,上士于龙不顾个人安危,三进三出火场抢救群众财产,被评选为“感动承德十大人物”……在这个部队,记者看到,各类致谢表扬的锦旗挂满了整整一面墙。

“我是排长,要带头把这种优良作风传承好。” 马駉第一次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就带领全排官兵来到当地西山烈士陵园重温入伍誓词。

有次请假外出,出营门不久,马駉遇到了80多岁的史大爷在菜地里收菜。他走上前去帮忙,帮着收完菜后又帮史大爷将菜运回了家。忙了一上午,也基本上到了他归队的时间。

见到排长“出门一身新衣服,归队满身泥点子”,排里战士询问再三,才知道马駉此行出去干了些什么。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战士参与到“爱民为民”的活动中。从附近的孤寡老人家,到3公里外的鑫源老年公寓,时不时就能看到官兵帮着打扫卫生,为老人们理发按摩的“爱心画面”。

去年国庆节的战备动员部署会上,旅首长说:“假如战争爆发,我们能不能实现通信全域保通?”这让马駉陷入沉思。

什么是对人民群众真正的爱?答案显而易见:作为军人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给予他们关爱与帮助,更要在本职岗位上苦练胜战本领,这样才能肩负起人民赋予的重任。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接下来的7天里,马駉白天带着战士们现地勘测,晚上以“通信节点无法接入国防光缆”为背景推演方案。

几天后,一场涉及军地4家单位的联合通信保障演练展开,有力地提高了马駉所在排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透着通信兵特有的那种机灵劲儿!”平泉市线路传输局的领导这样评价马駉。马駉却说,自己从中真切体会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伟大力量,认识到了什么叫鱼水情深。

谁是下一个“马駉”

为什么这个基层单位出现了这么多“平凡英雄”?

说到其中原因,马駉用了这样一句话:大河里涨水小河里满。在马駉所在的某信息通信基地,许多战友都具有成为“平凡英雄”的潜质,因为大家都在被同一种精神所激励。

该基地刚刚组建时,官兵的心田就种下了“本职建功、真心为民”的信念。

马駉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基地成立后的第一堂课讲的就是通信兵精神,核心就是使命高于一切、践行我军宗旨。

2年多来,对通信兵精神的培塑贯穿了基地工作的全程。年度有计划,阶段有总结,实施有抓手,年底有表彰,学习有典型……如今,走进基地所属的各个营区,《冰封的雕塑》《生命导体》等11首通信兵组歌循环播放,吹响着新时代通信兵朝着强军目标前进的“红色军号”……

通信兵的历史上从不缺少英雄——从上海滩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到上甘岭牛保才“用身体导电连接通信”,再到老爷岭刘云阁、王继光“冰封的雕塑”英雄绝唱……在基地的统一筹划和持续教育下,这些从峥嵘岁月走来的英雄方阵,如今已经如同璀璨明星一样闪耀在每个通信兵的心中。

“种子向下扎根的力量,源于向上生长的心动。如果在心里种下一颗向上的种子,坚持去浇灌它、耕耘它,日后必将一片姹紫嫣红。”该基地领导这样说。

这颗种在马駉心中的种子,也种在更多基地官兵的心中。

马駉一定会出现,谁会是下一个“马駉”?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马駉!”上士章京生还记得,基地下发“学得好做得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材料后,排长带着他们学了一遍又一遍;《新闻联播》播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翁春芳扎根高原的事迹后,排里找来更多相关视频组织大家观看;《解放军报》刊登英雄战士朱小华为保护战友血洒抢通一线的事迹后,排里也及时组织了学习……

章京生说,这就是梦想种子扎根的过程。

如今,当“00后”的新战士史鑫宝遇到“90后”的排长马駉,榜样的力量又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不久之后,我会成为你”这样的故事,还将继续上演。

就像马駉说的那样,“我不是英雄,我就是马駉,一名普普通通的军人。”也像该基地的战士说的那样,“人人都可以是马駉,只要那一天真的来临。”

这,就是“种子”找到“土壤”的声音。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