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鸭子”和它背后的北京篮球“职业化”起点

发布时间:2020-04-19 08:53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北京篮球·致青春》第四期视频截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 璇)“上世纪90年代CBA联赛成立之初,哪些方面体现了职业化?”4月19日,《北京篮球·致青春》第四期节目在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平台上线,知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刘语熙的提问里,藏着的是在市场化潮水涌动背景下的北京篮球的变迁。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化如潮袭来,由企业出资办高水平运动队成为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一条全新改革出路,北京篮球也被潮水推着前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988年,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北京市体委和北京首钢集团决定将北京篮球队(男、女一二线队伍共计四支球队)划归首钢管理,双方签订共建协议。自此,北京男、女篮更名为北京首钢男、女篮。北京篮球正式进入首钢时代。

著名篮球记者孙保生参加了1988年11月21日双方共同办队的签字仪式。在他看来,这种办队模式的探索实际上是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对当时的体育部门而言,像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人员多、投资大,还不一定能取得好名次,“收益”不及个人单项运动,因此,当时全国很多省(区、市)砍掉了篮球队,在这种背景下,首钢的出现为北京篮球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潮水继续奔流,1995年CBA联赛成立,北京首钢男篮成为八支元老球队之一。“联赛真正是在1995年年底开始的,那时最大的感受是比赛多了,能去更多地方打球。”对于亲历过联赛初创时期的大部分球员来说,从赛会制到主客场制最大的变化是,拥有了自己的主场,也迎来了自己的球迷,媒体进而关注,赞助商也跟着进场,而球队也有了一只以鸭子为形象的吉祥物。

为了“市场化”,当时的中国篮协与国际管理集团(IMG)合作,为各甲级球队“指定”了吉祥物和标识。“我们一开始选择的形象是鹰。”据一位北京篮球多个历史阶段的亲历者和重要贡献者透露,但IMG的设计者结合NBA的经验给出建议,就北京而言,鸭子的形象更有利于推广,尤其进行国际推广时,更具有标识性、易被接受,最终,一只“有点儿像唐老鸭”的首钢鸭形象诞生了。“但形象比较可爱,大家觉得不行,这得被欺负死,后来才又把它表情改得凶一点儿,名字也更霸气。”该亲历者表示,这才有了沿用至今的“霹雳鸭”。

“职业化”激起的远不仅是用一只“鸭子”取代“鹰”背后的文化摩擦,其全方位的影响投射的是整个中国篮球的生态圈。随着社会力量和资金的注入,此前纷纷砍掉篮球队的省(区、市)又重新让篮球恢复生机,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在职业联赛的起步阶段,都纷纷以俱乐部的样貌进行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步探索。

“成为俱乐部之后,在选材人员的名额限制上不像曾经那么严,对青年队的成绩压力也相对小一些,以出人才为主,围绕人才来开展主要工作。” 作为北京首钢男篮青年队的功勋教练,王万里桃李满天下,其培养出的焦健、张云松、陈磊、翟晓川、方硕、朱彦西等队员均在日后成为球队的主力球员,在他看来,即便度过了9年艰难的走训生活,但被时代洪水裹挟而至的改革,确实为北京篮球带来不少值得捡拾的珍贝。

可什么是“职业化”?多位亲历者均无法回答,“当时算不上真正的职业化,球队怎么管理?比赛怎么打?怎么宣传包装?这些都是未知数,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不过去还得退回来,再选择别的路。”即便到今天,俱乐部有了更加完备的教练团队、文化建设、国际交往等等,但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从业者,“我们现在也并不具备真正的‘职业化’意义,更多还停留在形式阶段,未来的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传承之上,结合中国的篮球市场、篮球文化去发展。”在孙保生看来,真正的职业化是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具备相应的人群、文化作为土壤,“我们正努力朝那个方向走,但也要认清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道远。”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