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风遗韵”云展览:两次盗墓,让2700年前的这个诸侯小国浮出水面……

发布时间:2020-04-18 12:58 来源:上观新闻

“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发现展中的重要展览。这也是受疫情影响,不得不搬到“云”上的一个展览。

作为国家博物馆反映中国当今最新重大考古发现成果的展览力作,本次展览共有文物展品300余件,除了少量获得“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陕西韩城梁带村东周芮国墓地外,绝大部分来自于获得“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的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芮国墓地的最新发现。

这一前一后、紧密关联的两处关于芮国的重要发现,不但弥补了周代历史的缺环,更展现了中国古代距今三千年前后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艺术,从而形成难得一见的考古大发现“姊妹篇”。

第一次考古发掘芮国遗存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消灭商朝,确立了周王朝的统治。西周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的古代分封制度。

芮国作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曾任周王辅臣。历史上,芮国几次迁都,国力一度繁盛。但是,关于它的记载非常少,也使得芮国更加扑朔迷离。

2004年8月,陕西韩城梁带村的古墓葬被戏剧性地发现:村子里某处地方被一群外村人凿开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村民发现后报警,民警判断这应该是盗墓贼为了确定埋葬情况而打的盗洞。随后,考古学家展开抢救性发掘。

史料没有记载梁带村一带有古墓葬存在,但考古学家在对此地进行勘探和试掘后却有重大发现,经初步确认这里可能为东周时期的墓葬群。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大量金器、玉器、青铜器等陆续出土,仅在一座大墓的椁内一次发现玛瑙珠(管)1876颗、铜鱼609条、陶珠3910颗、海贝603颗、石贝869颗,这还不包括大量其他文物。编号为27号的墓葬是发掘的唯一一座双墓道大墓,级别最高,不仅出土了象征墓主身份的七鼎六簋和成套编钟,还有48件金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美,为此前同类考古所未见。墓中出土的一把玉剑所佩金质剑鞘尤为精美,修复好的玉剑可以插入剑鞘之中,金玉组合的完整佩剑在商周之际颇为罕见,足以彰显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是谁能拥有如此豪华的陪葬品?他又是哪国人?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伴随着对梁带村几座大墓的全面发掘而逐渐明晰,尤其是在27号墓附近的编号为19号和26号两座大墓。

考古人员先是在19号墓出土了两件青铜鬲,在鬲的沿面上发现了铸有“内(芮)公”“内(芮)太子”等字样的铭文;又在26号墓也发现带有“芮太子白”铭文的青铜器,还在该墓出土的鼎、簋、甗和壶上发现了铸有“仲姜”二字的铭文。而27号墓在发掘过程中也出土了一件带有“内(芮)公”铭文的簋。

这一连串铭文的发现,对专家锁定墓主人身份和墓地的国别提供了有力证据。专家根据“芮公”和“芮太子”铭文,对照史料,如《史记·秦本纪》索隐载:“芮,姬姓国……芮国在冯翊临晋”,基本判定这就是历史上因文献记载甚少而被尘封了2700余年的芮国,这里埋葬的“芮公”应该就是芮国的某位国君。而26号墓发现的“仲姜”铭文又与《左传·桓公三年》中“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魏”的记载相关,专家据此推测铜器铭文中提到的“仲姜”很有可能就是史料中的“芮姜”。

后来,专家又根据27、26、19号这三座墓葬的大小及位置关系,进一步推测27号墓的墓主人或是芮桓公,26号墓的芮姜和19号墓主人是芮桓公的两位夫人。

这是我国第一次考古发掘芮国遗存。“芮公”“芮太子”等带铭青铜器的发现,与史料对应,让有关芮国的诸多重大问题迎刃而解,此项考古发现成功跻身于200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成就考古大发现“姊妹篇”

在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发现的十一年后,当年相似的一幕在距离韩城仅不到100公里外的刘家洼再次上演。

2016年11月25日的寒冷冬夜,澄城县王庄镇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刘家洼村的群众在地里看见三四个人拿着手电行为异常。民警随即去往现场调查,结果在现场遭到了一伙儿二十余名盗墓贼的疯狂围攻……澄城县公安局意识到此处能够吸引数量众多的盗墓贼不惜铤而走险,情况已经十分紧迫,随即成立了专案组对案件进行侦破。

2017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了刘家洼考古队,考古人员对这处被盗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夯土墙、陶范、陶窑、板瓦建材等与墓地相匹配的居址遗存。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先后在2、3、27、49号墓中均出土了带有“芮公”“芮太子”“芮太子白”等铭文的青铜器。尤为关键的是在2号墓椁室东北角的一件建鼓上,鼓柱上面的铜柱套管上发现了17个字的铭文,铭文里有刻铭“芮公”作器,表明这个建鼓是芮公制作的乐器,建鼓下面压着的一件铜戈上还发现了“芮行人”铭文。由于目前所有铭文均和“芮”有关,并且没有发现其他国别的文字材料,结合严整的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文化特征对比后发现,刘家洼与梁带村墓地类似,据此推断刘家洼遗址应该是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与梁带村遗址具有前后历史的延续性,在填补了芮国后期的考古空白的同时,更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案例。

像梁带村芮国考古发现一样,刘家洼考古荣列2018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一个诸侯国的两次重大考古发现,为国人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古老传说,并成就了难得一见的考古大发现“姊妹篇”。

复位再现国宝出土时的状态

繁华历尽,回首沧桑。展览紧扣周王朝时代特点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主线,借助刘家洼等遗址考古的最新发现,展示古芮国的历史风貌以及周代气势恢宏的分封制度的历史场景。

300余件文物展品所体现的精髓,有鼎簋列陈、庄重典雅的礼仪文化,也有钟磬谐鸣、荡涤心灵的音乐艺术,还有金玉交辉、车辚马萧的绚丽装饰。在周文化占主体的墓地陪葬品中,还有少量典型的器具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及具有来自西部的文化特征。它们虽远不及周文化因素丰富,但却工艺精湛,令人耳目一新。这也表明周代的封国与周边文化之间很早以来就开始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为了营造考古发现的神秘氛围和现场感,展厅内设计了依出土状态进行场景复原的“中”字形国君大墓,将此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乐器、玉器等文物按出土时的原状加以复位,再现了这些国宝出土时的状态,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这些高等级墓葬的礼仪制度和恢宏气势,带给观展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器具多为成套的系列文物,各自成组,在墓葬中也是有规律地集中分布在大墓的特定区域。如果将它们按常规置于分散的展柜内,很难实现这样的效果。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