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量子世界遨游的南邮女教授

发布时间:2020-04-13 21:25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官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校媒记者 李碧洁 苏晓莺)1979年出生的王琴个子不高,大眼睛炯炯有神,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学生常说,和她聊天时,她就像温柔随和的邻居姐姐。


但她真的不简单——在国内最早实现HOM(双光子)干涉实验、在量子界最早完成弱测量单光子到达时间实验;在量子信息领域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中发表过60多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领学生团队实现南邮“挑战杯”特等奖零突破,比赛中研究的高性能量子数字签名项目获得两名院士肯定……在王琴的学术生涯中,类似的成绩还有很多。

针对此前主动式多强度诱骗态量子数字签名协议存在的缺点,王琴带领的团队在自主研制的新型标记单光子源基础上,提出了被动式诱骗态的量子数字签名协议,从协议层面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同时,在实验上将量子数字签名的安全传输距离纪录提升到了200公里。不仅如此,团队还在之后的研究中研发出一套高效的变长编解码方案,最终使得签名效率实现了从50%到80%的大幅度提升。谈及研究过程,王琴表示,“遇到困难时,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原因,引导他们发现导致困难的关键点,之后协助他们解决,并全力提供所需实验条件。在参赛的过程中,给他们合理分配任务,最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王琴上大学前就对追寻物理奥秘痴迷。从小她就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别的同学或许会对打雷感到害怕,她却感觉闪电划过天空很神奇,常常思考它是怎么来的。在地理课上获得答案后又专注于为什么小时候拆的收音机怎么努力都无法组装成功,这些小机器到底有什么工作原理?

在王琴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爱观察、善想象、敢实验,都是宝贵的品质。她坦言,大人如何尊重、保护和引导孩子的天性十分重要。王琴回忆自己儿时的经历时表示,“虽然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算高,但是对我的学习和爱好一直秉持着开放、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不会强迫我去学习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始终尊重我的选择。当我需要帮助时,给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的开明对王琴的影响很大,从中科大读书、欧洲留学,到南邮任教,她总是带着对未知领域知识刨根问底的兴趣,在科学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名教师,王琴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有自己的方法。“刚开始带学生的时候,我会手把手地教他们编程、做实验、处理数据,面对面给他们指导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的工作永远局限在我个人的思维范围之内,缺少他们自己的想法。于是,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先给学生拟一个研究方向,鼓励他们自己去积极探索、发掘,遇到问题后,我们再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这样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也避免我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这样执行下来效果比较显著,最近我们组好几个创新性工作成果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法。”

说起自己之所以选择量子研究领域的原因,王琴谈到了她的博士生导师——郭光灿院士。最初选择导师时,王琴想办法和朋友打听,中科大的物理方向教授情况,当她了解到郭光灿院士时,便下定决心要跟着这位治学严谨的教授学习,“郭老师科研成绩斐然、治学严谨,他所从事的量子方向的研究在我看来非常神奇。后来在他的指引下,一直从事量子方向的研究。”

中科大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王琴远赴欧洲进修。身处异国他乡,难免遇到困难。这时,郭老师再一次给她提供了帮助。“我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不久后,提出了一个实验想法,但是没有全部的实验条件。老师了解情况后,不但支持了我的想法,而且安排了两个学生携带关键设备去KTH与我们合作,这才能使实验成功完成。”如今的王琴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她说自己也要像当年的郭光灿恩师一样,尽全力为学生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帮助学生去实现他们的科研梦。

图片素材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