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才子说相声,从26名观众到座无虚席

发布时间:2020-04-13 09:58 来源:重庆大学官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校媒记者单倩澜)握笔一支,和数字为友;长衫一袭,与相声作伴。这就是王一鸣简单而纯粹的大学生活。

他是来自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2016级本科生,现已保研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曾任学校文联主席、哥乐相声社副社长。王一鸣学习相声长达十年,大学期间,他将相声这一传统民间曲艺频频搬上大学舞台,给师生带去无数欢笑,并代表重庆大学参加了首届大学生曲艺周展演。

左一为王一鸣。(图片来源/重庆大学官微)

一老一少,一台收音机。侯宝林、马三立先生的声音透过小小收音机,成为王一鸣儿时最熟悉的天籁。姥爷对相声的喜欢悄然在王一鸣心中播下一颗种子。“我和姥爷口味一致,就好这口。”他的语气带着回忆的温暖。

“无巧不成书”——王一鸣这样形容他与相声的缘分。进入初中,他和另外两位同学创办了相声社。“当时,全校喜欢相声的只有我们三人,而碰巧都在一个班”,王一鸣笑着说,“第一次演出是班里的联欢会,讲的是郭德纲的《我要幸福》。”

王一鸣一边创建社团,一边在少年宫学习更专业的相声技艺。他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练习快板儿,起初会被板子打到手,可他说:“打板是简单的,更难的在于唱。”因此,背贯口成了他的每日必修。为了锻炼吐字清晰,以及板儿与嘴的配合,他一边打板儿一边练绕口令。“没想过放弃,反正我喜欢。”不登高岭,不肯萎谢,王一鸣带着这份喜欢,一学便是十年。

或许,最初说相声仅是兴趣所致,后来却承载了更多值得缅想的意义。初中时,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义卖,王一鸣便通过举办相声义演来募集捐款。初二暑假,附近地区发生了泥石流。学校派王一鸣等人前往安置地慰问演出。看到自己的爱好给受灾群众带去了快乐,王一鸣觉得“有特别大的意义”。

演出后,他们还参与了物资发放,此时,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哥哥,我不想要变形金刚,我能不能要那个本子啊?”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让王一鸣既心酸又心疼。能够尽自己所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撑,是年少的他在那个年纪感悟到的最大的真诚,让他坚定在学习相声这条路上不断走下去,走向自己想看见的远方。

“我在进大学前就加入学校哥乐相声社的QQ群了。”提及初入相声社,他脸上浮现出笑容。“那会儿整个社团就几个人:社长、部长、主持、摄像,没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班底,却在重大开启了相声的无限可能。

在虎溪,有一个于他们而言意义特殊的地方:图书馆1F-7报告厅。最开始演出时,观众很少很少。“只有26人。”王一鸣精确地说出了这个数字。

回想初中演出时,场下是满满当当的观众;而大学初次登台,场下却寥寥几人,“当时心理落差太大了”。于是王一鸣暗暗记下人数,一直不曾忘记。他反思了很久,认为大学的自由度比较高,演出前首先要做好宣传。此外,节目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他说,内容至上,只有努力打磨出好的节目才能让相声真正走上大学舞台,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线。

大二那年,王一鸣担任了哥乐相声社副社长一职。他每天都带着三对大一的新生演员一起排练。每天下午下课后,他们便聚在一起,从台词到动作细节一遍遍排练。一对演员排完接着换另一对演员,“大家都很拼。”

这一年,他们在1F-7报告厅演出了一场又一场,观众席上从寥寥几人到几乎座无虚席。“26”成为了王一鸣打磨技艺的动力,也成为了岁月中的美好记忆。他说:“喜欢嘛,理所当然要将这件事做好。”王一鸣说,“不去担心结果,会分心的,努力去做就好。”

也是在大二这年,王一鸣遇到了同样热爱相声的学弟——孔通。两人一拍即合,成为相声搭档,他俩几乎每周六都会在“重庆逗乐坊”演出。逗乐坊作为重庆唯一的80、90后相声团体,为像王一鸣这样热爱相声的大学生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

回忆在逗乐坊的首次演出,“那真是个灾难!”他们的演出节目是岳云鹏的《白蛇传》。然而,面对台下的非学生观众群体,两人双双忘词,“当时汗一下就下来了”,却只能硬着头皮讲下去。“我俩下场都快打起来了。”王一鸣笑着说。“如果观众很‘给’,反而让我看不清自己的水平。”开局虽不完美,却让王一鸣发现了自己的短板,并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渐渐地,哥乐相声社在重大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人数增多,也更团结了。”2019年,王一鸣随社团受邀参加了中国曲协在青岛举办的首届大学生曲艺周,代表重庆大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同台献技。当时也正是学业最忙碌的时候,他带着作业和忐忑的心情来到青岛,演出前还在找网吧敲代码。

为了传承好相声文化,每一次的排练,从最初的稿子选取到后期语气和动作细节的打磨,王一鸣都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对演出负责,对观众负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王一鸣感谢一直以来有相声陪伴,相声也改变了他的性格,让他从一个内向的小朋友成长为一个能向众人勇敢表达自己的人。对于相声,他有创新亦有自己的坚持。
“创新在于两点,内容和故事。”一方面,他们用老节目的框架加上新时代的内容,让节目更贴近生活,让人们更感同身受,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如在大学生曲艺周演出的节目《超级合伙人》,王一鸣等人根据杨少华的节目改编,将原本的商业合作内容改为更与大学生生活贴近的事例,加入“英语辅导班” “减肥奶茶”“买收藏品”等桥段;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力求在故事上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大量的生活体验,“如何在故事上创新,创造典型人物故事,这是相声迫在眉睫的改革点。”
王一鸣认为:“坚持创作的目的,是要反映社会、反映人,不是单纯说教,而是润物无声地影响人。就像‘马大哈’让人们记住了工作不认真带来的严重后果,‘穆三火’让人知道服务态度不好是多么的气人……”相声想要让人回味无穷,教育意义是不可或缺的。“而创作加上生活,才是相声得以发展的根本。”


图片素材来源于重庆大学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