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记:让我再看一眼,曾经战斗过的八病区

发布时间:2020-04-01 16:5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驰援武汉已经50多天,我和众姐妹像往常一样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习惯性的乘坐电梯直达11楼八病区,一出电梯,以往迎接我们的走廊白色大门今天怎么紧闭着?大家恍然大悟,根据疫情情况,卫健委指示,七、八病区合并,共同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这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进去看看吧!”

推开虚掩的白色大门,看见几双鞋子遗留在鞋架上,旧纸板制作的鞋柜孤零零地立在一旁,仿佛嫌弃我们把它丢下。轻拉病区的红色大门,门上写着提醒:“清洁区域,做好消毒”,站在楼道门口,一眼望去,空空荡荡,那墙壁上挂满的锦旗,门口设置的消毒用物品已被清理,但队员们每次入门自觉排队测温、张开双臂喷洒消毒水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不自觉地往前走去,这是清洁室,是大家穿戴防护用品的区域,看着以往摆放整齐的置物筐已经不在,窗户角落摆放的电脑独自哭泣,仿佛在想念使用它的主人——干练又勤快的武汉护士马慧和付婷。这时,大家相互的叮咛声在耳边回响,“给我看看护目镜戴好了吗?看看严实吗?你还没戴二层手套,我帮你戴口罩”,在转身的一刹那,我仿佛看见李洁琼副主任刚开始监督队员们穿戴防护服,刘淼淼给大家衣服上描画樱花的场景。

这是休息室,是存放各种备用医疗仪器、捐赠物资、防护用品以及大家休息的地方。为了不浪费物资,吴静护士长经常进行整理工作,我也曾为了统计器材数量,而搬动一个个装满50瓶250毫升液体的箱子,却浑然不觉它的沉重。

继续往前迈步,医生办公室干干净净,只留下孤零零的办公桌椅在此驻守。石志红主任曾带领大家在这里开展工作,让治疗工作快速步入正轨。每周一的医护联合交班,每天医生认真完成查房汇报,在这里,石志红主任和大家完成了呼吸操一至十节的制定。转身望望,黑板上仿佛还有活泼可爱的刘淼淼给大家素描的提醒画报,“钥匙挂在这里了,医护一家亲,陕鄂一家亲”。

 

缓冲一的红门,隔开了清洁区和污染区,多少人第一次推开此门时心怀忐忑,可是他们毅然决然地走入进去。走进缓冲2门,队员们曾在这里相互监督,小心翼翼地脱掉防护服,看着平时放置面屏消毒桶的地方,我想起第一次上感控,没有经验,在桶里没有倒满水时就放入了消毒片,瞬间刺鼻的味道袭来,导致下班队员们剧烈咳嗽,为此我曾深深自责。

缓冲2门左手是通往治疗室的通道,站在这里,那熟悉的场景尤如电影画面,一帧帧在我脑海闪现。刚进治疗室,武汉护士给我们鞠躬,不停地说:“谢谢你们,真的非常感谢你们。”他们的话语尤在耳畔。我曾在这里烦躁、焦急、忍耐、坚持,完成了一个个班次的任务。

最后一道直接通往隔离病房的大门,紧紧地关闭着。记得当初第一次推开这道门,我们看到的只是有些杂乱的普通楼道、普通房间,唯一不同的是病员都佩戴口罩,只在病房里活动。在这里,医护人员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护士们曾日日夜夜轮流守候18床脑疝患者,乏困时斜倚床栏小憩一下;他们给患者喂饭,洗头、更换衣服,做着儿女该做的事情;病房床头,留下了大家鼓励患者坚持下去的卡片;楼道墙壁上,队员海萍亲手描画的樱花和黄鹤楼还在画板上。

刚入病房时,吴静护士长和护士们清理垃圾,归置用物,手提垃圾袋,推氧气桶,忙碌穿梭的身影在眼前浮现;樊莉娜扶着患者欣赏樱花的场景也反复在我脑海闪现。

医生仔细指导患者如何用药的话语,张莉带领患者练习呼吸操的节拍声,朱丹丹“亲爱的医生,亲爱的小姐姐”的呼叫声,王华的“阿姨、爷爷、奶奶怎么样了?”的问候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是呀!这里承载了队员多少辛苦和汗水,当门关上的一刻,朱丹丹和王艳妮哭了:“这里是我们战胜新冠病毒的一个病区,是永远的历史见证”。

现在,我们进入七病区继续战斗,一定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驰援武汉国家医疗队队员)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