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和他的81件“宝贝”

发布时间:2020-03-17 18:55 来源:解放军报

冬日子夜,信阳的雨淅沥连绵。刚放寒假,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飞机教研室副教授杨安元就买好了“信阳—四平”的车票,准备去部队“淘宝”。然而一场突发的疫情,让计划全部泡汤。不能浪费时间,杨安元马上拿起电话召集学院的几位教学骨干,并在内部网上把自己准备到部队收集的几件航空机械模型陈列出来,准备在“淘宝”之前先开一次“鉴宝”会。

为了让晦涩的“空洞理论”变成一个个可感可触的“手中模型”,杨安元常在深夜召开这样的“诸葛亮会”。老杨认为,好的教学创意,离不开让人心静的夜晚,离不开思维火花的碰撞。学员们则觉得,好的课堂,离不开杨教员收集的那些“宝贝”,离不开杨教员营造的人人允许犯错、人人皆可出彩的“讨论式教学”氛围。

“宝贝”在哪儿,我就去哪儿

距离杨安元所在教研室300米外,是该校装备训练场。那里既是老杨和学员们的练兵场,也是老杨收集的各种“宝贝”的栖息地。走进那里,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教学模型五花八门,总计有81件。“别小看这些‘宝贝’,里面学问大着呢,就拿这件伺服作动筒来说吧,拆开后的零部件就达2000多个。”

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在杨安元的笔记本上,有一条用黑笔勾画出来的特殊“路线图”——湖南、湖北、广西、广东、陕西、新疆、安徽、内蒙古……线路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教研室的老同志都知道,这是杨安元的“淘宝图”。

“老杨,有几件可供教学使用的淘汰部件准备清理,请后天上午务必赶到!”一天,接到西藏某部打来的电话,杨安元与领导请示后,便打着“飞的”直奔高原。

刚下飞机,杨安元就一头扎进2000多平方米的仓库。烈日炎炎,航材在密闭库房里散发出浓郁的煤油味儿。由于储存时间太长,加上厚厚的油渍包裹,不仔细分辨,根本认不出零件的真面目。

拿起手套、戴上口罩、打开手电,杨安元从东翻到西、从南找到北,反复进行“地毯式”搜索。某构件轻微变形、减压活门零件老化失效、燃油泵左侧破裂……尽管部件大都已废弃,但在老杨的眼里都是宝贝。想要在废旧仓库中“寻宝”,没有耐心和体力还真不行。走出库房,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让老杨格外难受,他这才开始感受到高原反应。

晚上,还没吃上几口饭的杨安元,听说有叉车去库房清理残骸,扔下碗筷就跑,准备借助叉车开始新一轮“淘宝”。他指挥司机,一点一点把黏在一起的零部件叉起来,同时拿着解刀仔细刮抠每一个部件。“一块铁片都有可能发挥它的教学作用。”看着司机不解的眼神,老杨喘着粗气说。

“这一趟可把我折腾惨了,但是想想就开心。”忙碌了一个通宵后,杨安元和同事们在一片“废墟”中收集了可用于教学的零部件12个,其中就有他惦念已久的伺服作动筒。

去年元宵节前夕,杨安元带着一个空荡荡的大行李箱,匆匆消失在夜色中。一路从高铁站到汽车站,从汽车站到轮渡口,换乘4种交通工具,辗转1500余公里,终于赶在清理“节点”之前抵达安庆某部队,淘到了某型战机教学急需的十几个部件。

“宝贝”是找到了,但这些“铁疙瘩”怎么运回去?小的可以塞到行李箱,“大块头”就犯难了。山区交通不便,加上对物流企业资质要求高,几乎找不到符合条件和愿意承担物流运输的公司。那天,杨安元刷手机浏览物流网站,一个个电话咨询,记不清打了多少个电话后,终于有一家快递公司应承下来。看着“宝贝”们装车发走,杨安元长舒一口气。“铁疙瘩”运到学校,大家兴奋地围着转了好几圈,纷纷竖起大拇指:“‘杨厂长’的‘车间’又多了几件‘镇馆之宝’!”

课上用啥,我们就“造”啥

多年以后,杨安元对那堂飞机构造课仍然记忆犹新。

上百双眼睛注视着讲台上的杨安元,他的手在空中反复比画,嗓子眼已经“冒烟”,但从学员们张大的嘴和直愣的眼神中,老杨明白,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没有实物部件,航空机械飞机构造的工作原理的确像‘天书’。”杨安元自己也承认这一点。理论和实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员在直观感受中加深理解。从那时起,杨安元打定了主意,课不能再这么上!

从此,老杨像“机器猫”一样,把一件件不起眼的“破铜烂铁”,仿佛施了“魔法”般,变成新的教学模型带进课堂,让大家眼前一亮。

走进杨安元的办公室,透过墙角的铁皮柜玻璃看去,里面琳琅满目,大部件有减震器、起落架锁扣,小部件有节流阀、单向活门。这些都是老杨刚刚下线的“教学产品”。

据说,非专业人士想要能够读懂这些产品得交“智商税”,因为它们内部构造的复杂程度往往专业人士都望而却步。就拿柜子里的撑杆锁来说,看似简单,学员却戏称它为“孔明锁”。“这个锁,足足用了15个零件。不懂原理,拿在手里摆弄半天也打不开。”学员张宇航说。

谈起得意之作,杨安元总会说起阻力伞伞箱开锁模拟器。这个模拟器模拟的对象,素来有“理论讲不透、实装找不到”之说。

面对难题怎么办?一个字:“造!”这种锁看似只是铁皮盒里藏着一根棒,但内部结构十分复杂。那段时间,杨安元常常彻夜难眠,有时刚一倒头就一个激灵坐了起来。估测内部大小、制作内部撑杆、加上模拟电器、外接模拟开关,用时半个月他终于苦心“熬制”成功。教具首秀讲台,瞬间“燃爆”课堂。学员张亚飞兴奋地一只手托着伞箱,一只手提着撑杆,没用多长时间就掌握了开锁原理。

一次,千里之外的某大修厂闯来一位不速之客——杨安元。他白天参观车间,晚上制图,半个月时间,愣是把减震器的大致模样和工作原理画了出来。看着桌上铺满的图纸,老杨很骄傲:“厂里的工程师都觉得没我画的图细,关键是我的学生能看懂。”没多久,一个神奇的360度皆可观摩的减震制作模型就摆上了讲台。

可解剖式涡轮冷却器、能接受“整形”的刹车液压油箱、“迷你版”放油开关……一切只有想不到,没有老杨做不到。

百变课堂,解码“天书”

在教室的玻璃展柜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减速伞锁扣。提起它,不光杨安元,所有学员都能侃上半天。因为,这是老杨和学员们集体研究出来的。

“从测绘锁扣数据、绘制设计图纸、寻找原材料,到最后制作成型,每一步我们都跟在杨教授后面跑,这是我学得最明白的一课。”聊起这个,学员们很兴奋。

半个月后,一个像模像样的减速伞锁扣终于做出来了。没承想,实操时锁芯却当场脱落。课堂上顿时“炸了窝”,大家急得马上翻课本、查原理。最终,一名心细的学员用千分尺发现了问题,原来是锁扣开锁装置的摇臂尺寸比标准尺寸小了0.05毫米。

从此以后,只要有学弟前来讨教,学员王思成总是拿着减速伞锁扣,以主要研发人的身份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从锁扣制作的要点、开锁的原理,到那0.05毫米的故事……讲起来头头是道,像极了一名小教员。

第一次听杨安元的课,学员潘建平认定这个教员有点爱“吹牛”。“很多人都挂科的飞机构造课,他能吹成人人都考优秀。”毕竟,上飞机构造课前,潘建平的机械制造只得了63分。

“模具小鸟演示飞机升空是借助运动机翼产生的升力,根据伯努利原理,机翼上表面的压力小于下表面的压力,压力差就是飞机升力来源……”老杨的“实物对比教学法”,让潘建平豁然开朗,喜欢手工的他,也开始加入制作模型的“大军”中。学期末,连潘建平自己都没想到,他的飞机构造课居然考了91分。

“完全不用记教室编号,只要看见教室里的‘模型’,就知道肯定是杨教授的课堂。上他的课毫无睡意,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变出什么‘魔术’。”学员杨晨飞说,最享受的还是课堂上那种“不严肃”的氛围,大家头碰头地研究杨教授的原创教学模型。“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每当遇到困难,喊出杨安元这句口头禅,大家就又振作起来。

某新型战机列装,杨安元开始考虑建设实验室,一下开列了急需的101个器件,但几乎都没有现成的。定量器、起落架、换向开关、调压器……他带着大家又开启了一段新征程。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