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观”良渚博物院 用直播唤醒疫情之下沉睡的文物

发布时间:2020-03-13 14:0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庚子年关,一场战“疫”的号角在全国吹响,让我们原本习惯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许久不见的家人与朋友在网络视频相聚;老师们纷纷打开了直播软件,通过网络的方式给学生们授课;就连综艺节目都演变成了“云”录制……与此同时,“直播”这一方式没有忘记因疫情而沉睡许久的博物馆。

2月23日,国内各个博物馆因疫情关闭了一个月之久,淘宝直播联合了国内八家博物馆首次开启线上直播,唤醒了沉寂的展厅,向网友们“云展示”精美文物的样貌和故事。

直播当天,从早上10点至晚上10点,从甘肃省博物馆开启,至苏州博物馆、中国蔬菜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再到三星堆博物馆、敦煌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最后至碑林博物馆收尾,每家博物馆轮流直播一小时,各显神通,让万千网友在12小时之中穿越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而这其中,以良渚博物院19:00时段的直播最为火爆。直播仅仅刚开始15分钟,就有12万的网友挤进直播间,最高时段达到了19万余人在线,点赞14.5万次,留言多达3400多条。原本计划只有一小时的直播,应网友要求延续到了100分钟。最终,实在因“拖堂”太久,讲解员才不舍地按下了“停止直播”。

如此受欢迎的场面让整个良渚博物院没有预料到,“良博”展览教育部主任罗晓群感慨道:“这次直播的火爆让我们很意外,我们之后还要尝试这种方式为网友们展现良渚文化。”

5300年:良渚文化再次被关进无人的展厅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收藏和宣传着良渚文化。这座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向世界展现着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史。

直至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需要改造升级。经历十个月的沉寂之后,良渚博物院在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就在去年,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再次被世界关注。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不少历史爱好者纷纷前往良渚博物院观摩打卡,成为了良渚文化的忠实“铁粉”。

为了宣传良渚文化,良渚博物院常常在馆内举办着各种有趣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按照原本的计划,年三十休馆一天,大年初一开馆。同时,良渚博物院制定了“和良良,在良渚——良渚博物院2020新春系列活动”,计划从1月18日开始至1月30日每天推出不同的文化活动,迎接鼠年新春。在系列活动中,如1月19日的《良良的陶器世界》图书推荐活动,将会招募25组家庭,带领7-12岁的孩童参与图书分享会;1月25日-1月30日计划推出“文化传承小使者”,让小小志愿者服务在“良博”。

然而,由于疫情的不断蔓延,就在武汉宣布封城的同时,良渚博物院也于1月23日发布了《闭馆公告》。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导致的传染风险,良渚博物院决定从2020年1月24日起暂停对外开放,开馆时间未定,原定的新春相关活动也被同步取消。想要了解良渚文化的观众只能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线观看虚拟的全景展览。

8天:不能只准备精美的器物

就在“良博”闭馆大约三周后,展览教育部主任罗晓群收到院长的通知,启动与淘宝的直播合作。

距离2月23日正式直播只有一周的准备时间,罗晓群立刻行动起来,找到了专业的摄像直播团队,再根据一小时的时长限定,选取展厅里适合讲解的内容。

与其他直播的博物馆不同,“良博”没有挑选太多精美的器物让网友们叹为观止,而是剑走偏锋,特意挑选了一些样貌普通的文物。“我们要讲的是文化,我们的讲解员要发掘普通的文物在良渚时期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从第一展厅挑选出来的文物中,就有许多“其貌不扬”的竹编物和漆器。平时,我们很少能在其他博物馆看到竹编物或者漆器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在近几年,通过钟家港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竹编和木器,打开了研究的视野。

“发掘出的良渚竹编物与我们现在的编织方式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不告诉观众这是五千多年以前的竹编物,很多人会认为这是现代的竹编。”

竹编曾在良渚时期得到过广泛的使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在基础的工程设施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面积的河堤岸边遗址显示,良渚人用竹编来保护堤岸。

除了不能小看的竹编物,外表不起眼儿的木屐、木斗、木陀螺等生活化的木器文物也加入到了讲解的内容中,漆觚、器物上面的刻画符号更纷纷登场亮相,力图给网友们展示出较为全面的良渚文化。

若在平时,“良博”第一展厅的讲解内容一般只需要30分钟,而此次面对直播挑选的讲解内容达到一个半小时,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讲解员平时所掌握的,因此,她们在直播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

时间一步步逼近,讲解员朱静静和施舟英跟随摄影团队进行了三次试播,每一次试播演练都让她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讲解内容和直播方式。

“根据多次磨合,我们撤去了原有的导播台,不把画面切来换去,不然观众会觉得转场时间太冗长;还删去了重复的陶器文物讲解,重点提升刻画符号的内容。”

此外,直播演练更重要的是指导摄影团队如何拍摄和捕捉文物最珍贵的地方。“良博人”期待的是,摄影团队用细致的镜头扫过“普通”的文物时,将精致的刻纹展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良渚震撼的美。

“说实话,我觉得试播的效果不太理想,非常担心23号晚上的直播。”临到正式直播前,罗晓群仍旧忐忑不安。

1小时:19万人挤进直播室

2月23日,闭馆了一整月的良渚博物院以直播的方式重新“开馆”。18点45分,良渚博物院的直播间已经提前开启,讲解员施舟英和朱静静变身“主播”,站在镜头前,“各位小伙伴们,庚子鼠年,虽然我们遇到了不太友好的新冠肺炎,但是正如良渚文化的发现人施昕更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华民族绝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的。那么,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新冠肺炎。”

在简短介绍了良渚博物院的基本情况后,19点正式直播的时刻到来。仅仅开播15分钟,就有12万余人同时在线观看展览。

从第一展厅“水乡泽国”开始,两位“主播”分工,施舟英介绍良渚的稻作农业,朱静静讲解良渚手工业、陶器、木作、漆器技术以及刻画符号。

“讲到陶器,我就要问一下小伙伴们了,现在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是在哪个遗址发掘出土的呢?”朱静静向网友们提出问题。一直跟随“主播”听讲的网友们不断地给出自己的答案:浙江,北京,江西……

“我看到了正确答案,我要随机截屏了。答案是江西上饶市仙人洞出土的陶器,距今已有两万年之久了。”像这样的问题一直贯穿在整个直播中,随机抽取的回答正确的网友会得到一本《良良的陶器世界》绘本。

关于陶器文物,讲到最后一组时,镜头中的文物甚至都不能称作为“陶器”,而是“破碎的残片”。但是,鲜有人能够想到,不起眼儿的残片上竟然刻画着珍贵的纹饰。远看暗黑的残片,随着直播镜头慢慢拉近,蛇形的纹饰一点点在眼前显现,愈来愈清晰,直播间评论随之沸腾:“太近了!比去现场看的时候都清楚!”“摄影师加鸡腿!”“这些纹饰太惊人了!”还有网友小心翼翼地问:“没开闪光灯吧?”

朱静静耐心地解答:直播没有使用闪光灯,只不过“良博”与其他博物馆不同,展厅灯光通明,展示出的文物被称为“在阳光下游走的历史”。她继续跟随镜头里残片的纹饰讲解道,“这些纹饰,不仅体现了刻符人精湛的手法,也能展现出刻符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这些刻有精美繁缛纹饰的陶器是用于祭祀等大型活动的专有陶器,显示出良渚的制陶工艺在史前时期已经达到了高峰,证明了其强大的经济基础。良渚文化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国家文明。”

面对漆觚残片,朱静静再次发问:“最早的漆器在哪里发现的呢?是跨湖桥遗址。那为什么五千年前的漆器上的黑色和红色还如此鲜亮呢?”

看完网友给出的答案,她欣喜地说:“有小伙伴说对了,是因为运用了天然漆制成的,也就是‘生漆’。割开漆树的树皮,会流出一种白色黏性乳液,氧化后就变成了黑色,所以有一个词语叫做漆黑。而红色的漆是因为加入了朱砂粉。”

浙江余杭卞家山遗址出土的一个漆觚,它的一个漆面在放大44倍后,被发现其中有四层红黑相间的漆膜,这张截面图片让网络另一端的网友们再一次大呼震撼。

如此有趣又细致的科普让直播间一时间涌入19万人同步观看,只是时间太匆匆,一小时的直播马上要接近尾声了。

40分钟:“不要停播,我们想要看玉器!”

“在良渚遗址里我们发现了六百多个刻画符号,这些符号都是表意性符号,有的像小狗、英文字母或鸟等,而不是系列性的符号,不能破译。”

在原本的直播方案中,介绍完浙江余杭南湖遗址采集圈足罐上的12个连续性刻画符号之后,直播就此停止,平台转入碑林博物馆。但许多网友在听竹编物和刻画符号时,就在评论里刷屏式呼喊:“不要停播,我们想要看玉器!”

罗晓群在摄像机后方看到网友们不断地要求加播,有些出乎意料,“我们很感动,第一次直播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支持,很多都是我们良渚的铁杆粉丝。”

他立即和淘宝沟通是否能继续加播,收到的回复是:你想播多长时间都可以,由你们决定。摄影团队和讲解团队也一致同意加播,于是他们迅速更改讲解路线,加入了“玉器的加工”的内容。

“我们的底气很足,讲解员反应很快,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很牢靠,加播完全没有问题。”

网友们听到了通知讲解员朱静静要加播的声音,评论区再次掀起欢呼。

“你们听到了啊?是的,我们要再加播一会儿,你们还想看什么呀?看玉器吗?”

“听你的,跟着你走。”一位网友回复道。

镜头转而进入了陈列玉器的区域,朱静静并没有直接去讲解声名在外的良渚“玉琮王”,而是先从玉琮的制作开始讲起。

第一步要对玉进行切割,朱静静再次向网友抛出了一个问题:“没有现代机器,古人怎么切割玉呢?”

网友们纷纷写出“线切割”、“解玉砂”等答案,专业的回答让朱静静直呼厉害,“直播间的小伙伴这么专业!是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讲用玉切割玉。”

良渚时期,人们主要运用线切割的方式,利用动物筋条等柔软物带动解玉砂进行切割。之后是打样、钻孔、刻纹等工序,良渚的玉琮加工已经具备了后世所有的玉器加工技法。

“小伙伴们,最震撼的终于要登场啦!”镜头慢慢转向良渚玉琮王上的图案,再慢慢推进,在图片上,玉琮表面的兽面纹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朱静静讲解道,“纹饰仅仅高3厘米,宽4厘米,只有一元硬币大小的区域,却刻下了完整的神人、兽面两个雕饰。”

将兽面纹饰不断放大可以发现,良渚玉器琢纹精细,1毫米的宽度内可以刻画5道线条,而且互不重叠。这让观看直播的网友们不禁连连惊叹古人过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

仅仅只是讲解了玉器的一小部分,40分钟一瞬而过,拖堂的课总归要结束。20点时段应该是碑林博物馆的直播时间,不能总霸占流量,讲解员最终还是说了再见,按下了“停止直播”。

“我们希望朋友们不仅仅能够到良渚来看历史,也希望能够关注到其他博物馆,通过直播的方式看到更多关闭的博物馆和他们独特的历史。”罗晓群解释道。

终于结束了直播的朱静静,感慨自己完成了职业挑战,“以前讲解最多面对20多个观众,面对面交流也很方便。但直播面对十几万的网友,要随时关注手机里直播间的问题,和他们互动,对我们自己来说是第一次尝试和挑战。”

罗晓群对于此次直播的尝试感到欣喜,不仅感谢各方的大力支持,还希望博物馆直播的形式可以延续下去,“经过这次直播,给了我们博物馆一次转型的机遇和探索。下一步我们可能会考虑尝试每周更新直播,让更多的网友足不出户感受到良渚文化的魅力。”

正如良渚博物院院长周黎明在直播开场时分享的那样,“疫情可以阻断我们出行的脚步,却阻隔不了我们对知识追求的渴望。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博物院陈列的每一件文物,在这里向我们静静诉说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希望大家跟随镜头感受精美的文物,一起感悟被尘封的历史。”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