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数字叙事比赛,走过了第一个10年

发布时间:2020-02-27 21:43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部分荷赛数字叙事获奖作品。

图片来源:witness.worldpressphoto.org



曲俊燕/编译
2月25日,第6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公布了提名结果。备受关注的摄影比赛部分,中国摄影师无人入选。
荷赛中的另一部分——数字叙事比赛(Digital Storytelling Contest)今年已是第10届,分交互作品、长片、短片三个参赛类别。另外,今年还评出了年度交互作品、年度在线视频。每个奖项都有3部作品获得提名。
2011年,荷赛首次设立了数字叙事比赛,当时还叫作“多媒体比赛”(Multimedia Contest),旨在通过奖项认可那些由数字技术制作的视觉新闻。第一届比赛只有42部提名作品,奖项只有两个,即交互作品类和线性叙事作品类。2019年的比赛中,参赛作品增加到300部。10年来,奖项设置也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在不断调整,仅去年就增加了两个全新的奖项:年度交互作品和年度在线视频。
10年里,这类新闻作品成为见证媒介技术变迁和新闻行业趋势的参照物。新闻生产的过程从单枪匹马到团队协作,记者、摄影师、设计师、程序员等角色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比照片更多元化的媒介技术手段,例如音频、纪录片、动画、交互设计等生产新闻故事,成为了这10年来视觉报道领域的趋势,在未来或许还将延续下去。
近日,荷赛基金会出版的在线杂志《目击者》(Witness)总编辑詹妮弗·亨德森(Jennifer Henderson)向4位视觉新闻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都曾获得荷赛奖项或担任荷赛评委)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 在过去10年中,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数字叙事的发展,未来将会是怎样的趋势 ② 哪部获奖作品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性的,为什么?它对你和其他从业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微光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编译。在4位专业人士的个体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行业10年来的演变历程和未来走向。

弗兰塞萨·特里安(Francesca Triann)
《时代》周刊(TIME)高级视频制作人
“过去几年,记者们尝试着拓宽叙事手段。有些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故事,还有一些使用动画、融入文字信息等。我认为未来数字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内容太多了——读者渴望有力的、美的、原创的真实新闻内容。我认为,会有更多的新闻媒体在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上投资,制作这样的新闻需要花很多时间。很多读者确实看重这种投资,他们渴望在线上以数字叙事的方式看新闻。

《南非白人之血》AfrikanerBlood)片段


2011年看数字叙事比赛中的《南非白人之血》(Afrikaner Blood)时,我还在新闻学院读书。看完后感到非常敬畏。当时,还没有人把视频、照片和音频以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相结合。那部作品非常丰富、感人,之后的很多年我还会想起来,它也帮助我在工作中进行了新的挑战。不仅是我这样觉得,许多视觉记者看了这部作品后,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试验,将照片与视频结合起来叙事。”
2018年,弗兰塞萨·特里安凭借《寻找家园》(Finding Home)获得数字叙事比赛创新叙事类一等奖。该作品讲述了3个叙利亚难民家庭在欧洲寻找避难所的故事,以3个家庭中新生儿的成长时间作为叙事节点。 随着网页向下滑动,读者可以跟随记者和受访难民的短信对话了解事情的进展,照片、视频、地图等元素交替出现。

亚历山大·布兰切特(Alexandre Brachet)

数字设计与交互制作公司Upian制作人、首席执行官

“在数字世界里,回望过去就如同考古发掘一样。今天,创意内容普遍受到流量的影响。我们制作《监狱谷》( Prison Valley)和《阿尔玛,暴力传说》(Alma, A Tale of Violence)时,当时仍有创意的空间。如今所有事情都围绕着流量,但其实没有人真正清楚地理解现实情况。一切都非常模糊。


《监狱谷》受到了制作网络纪录片那一代记者的启发。10年后,它仍值得参考。虽然我们不再以相同的方式制作网络纪录片,但我们仍应捍卫互联网作为产生互动和高品质内容平台的地位。”


《监狱谷》(Prison Valley)片段


亚历山大·布兰切特在2011年的荷赛数字叙事比赛中凭借《监狱谷》获得交互类一等奖,在2013年凭借《阿尔玛: 暴力传说》获得交互纪录片类一等奖。 2017年,他担任了荷赛数字叙事比赛创新类的评委会主席。

佐安·墨菲(Zoeann Murphy)《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 Post)视频记者

“过去10年,数字叙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制作更多更有趣的在线视觉新闻。这一切离不开设计师、程序员和数据新闻记者们的通力合作。
对我来说最突出的变化,是数字叙事可以承载许多的形式。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看长纪录片,或在手机上看新闻短视频。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用简略的语言讲故事,创造各种互动形式,让读者们深入了解一个复杂的调查性报道。未来,数字叙事将有越来越大的可能性。


《无家可归 的人》( The Displace d 片段


我所见到的非常突出的创新作品,是《纽约时报》制作的《无家可归的人》(The Displaced)。该作品大胆地使用了颇具实验性的方式——360度虚拟现实视频,讲述了一个重要的严肃事件。作品中提到,2016年,全球近6000万人因战争和迫害而流离失所,这个数字达到了二战以来的顶峰。流离失所的情况长期存在,找到新的报道角度十分不易。这时候,使用新的叙事手段是聪明的选择。
360度视频并非完美的技术,但制作人们可以利用它实现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带领观众进入难民营和破败的村庄,我们仿佛身在其中,就在那些难民孩子身边,还可以以自己的节奏查看周遭环境。场景令人心碎,但精致的拍摄和流畅的编辑,能把观众留在现场,让人仔细观察身边这些孩子——他们的遭遇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
作品里还有这样的场景:孩子们看到正在拍摄的照相机,好奇地上前摆弄。这让观看体验变得更加真实。我希望人们看过后能感同身受,并且产生行动的积极性。
今年的数字叙事比赛评选结束后,评委会主席佐安·墨菲说道:“我认为 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作品。更多的实验性表达、更多的平台和格式、移动优先的手段,以及长度和深度的变化。
佐安·墨菲是2020年数字叙事比赛的评委会主席,也是2019年的评委之一。 她参与制作了3部获奖作品: 《升起的高墙》(A New Age of Walls: Raising Barriers)、《没有光: 无电生活》(Sin Luz: Life Without Power)以及《航路点》(The Waypoint)。

禄·道(Loc Dao)加拿大国家电影局首席数字官

“讲故事永远要依靠时下的技术。也许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当人类开始捕捉自身的片段,他们与技术的关系就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显然是近年来巨大的技术飞跃,手机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促生了互联网使用的民主化,孕育了社交媒体、移动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凭借一块触摸屏、一组传感器、一个移动应用系统和互联网的连接,就能实现如此多的成就,十分不可思议。

2013年荷赛数字叙事比赛交互纪录片类二等奖获奖作品《熊 71》(Bear 71)互动界面


我记得曾试戴过的VR头戴设备,是用胶带把移动元件和护目镜粘起来做成的。当时帮我扯着设备线以防绊倒的那个小伙伴,后来创立了Oculus(专业VR设备制造商),再后来,Facebook花20亿美金收购了它。如今,我们的移动设备自身就可以是VR或AR设备。
我认为在当时比较创新的作品是2016年《纽约时报》制作的《无家可归的人》。当年,这部作品在前景黯淡的新闻业里刮起了一阵旋风。他们推动了这种用文字、互动和虚拟现实讲故事的方式,让科技公司纷纷来与内容生产者合作,这对记者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幸的是,《纽约时报》(以及《卫报》)后来停止了VR故事的生产,但我相信,新闻还会继续承担向年轻一代传播真相的角色,新的手段还在路上。
禄·道参与制作的《熊 71》(Bear 71)获2013年荷赛数字叙事比赛交互纪录片类二等奖,2016年他曾担任数字叙事比赛的评委。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