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青年五日谈④】那热腾腾的馒头,让我想起了一碗热干面

发布时间:2020-02-27 11:26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战“疫”——从2月17日起我们推出特别策划的“五日谈”专栏,本周的主笔是一位90后,她以青年的视角描述了疫情来临时,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记录了他们的向上和赤诚。

相关链接:

美好生活从“头”开始

除了医护人员,我最要感谢快递小哥

妻子备的美食,让货车司机有了前行的力量

一场疫情,让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了改变。你会发现,新的工作模式或者阅读、写作方式也很有效,与家人、朋友产生了新的沟通方式,对人和人、人和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青年朋友们拿起笔,写下你的战“疫”故事、生活记忆、文学笔记和阅读感受吧。

“我就想吃个大馒头,有这一口,在武汉的辛苦也值了。”这是山东医疗队90后队员常超在武汉吃上家乡大馒头后的感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视频中看到这则新闻,同为90后,我能够理解常超的感受。在武汉,在湖北,来自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奋战多日,此时此刻,他们思念着自己家乡的美食,这都是人之常情,就如同武汉人爱热干面道理一样。

饮食的背后,是各地域独有的文化特色。一碗热干面,让人感受到武汉人的爽直;剔透玲珑的小笼包,蕴含着上海人的精致娇巧;陕西油泼面,是黄土地男儿最原始的呐喊……特色美食是各地人的家乡自豪,也是出门在外游子的一份惦记。

在我自幼生长的家乡河南焦作,有一家周记馒头店。每次放假回家,除了能尝到爸妈的手艺外,又能吃到松软香甜的周记馒头,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可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破坏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商铺纷纷关闭。当我正为尝不到周记馒头而失望时,妈妈却告诉我,周记店铺还在开张营业。欣喜之余,全副武装后出门。

到了周记馒头店门口,我大吃一惊。一袋馒头从光溜溜的竹竿滑到顾客身边,顾客取下馒头后,微信扫码支付,然后冲周伯伯挥挥手表示感谢,一切井然有序。一根竹竿,是疫情中普通劳动者智慧的凝聚,也是人与人之间信任与温暖的桥梁。

虽然很久没回焦作,但是周伯伯还是一眼认出来戴着口罩的我,“看着你长大的嘛!周围这年轻人,哪个不是吃着我家的馒头长大的。”说完哈哈笑了两声。周伯伯说得对,90后也是“中国胃”,我始终忘不了幼时啃着大馒头,配着妈妈炒菜和稀饭的味道,馒头也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记忆符号之一。

2020年初春非常时期,也是因为众多和我一样的青年人,给周伯伯打着“友情牌”,纷纷发微信表示想念周记馒头的味道,他才决定迅速复工。“一年到头都不在家,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怎么着得让娃们尝尝。”

周伯伯也是一位“时尚达人”,在刷抖音时,他无意中看到北京某店铺就是用传送带来传递食品,受到启发后,就想到用一根竹竿来充当过桥传送馒头,既安全又方便,一举两得。

我还特意加入了周伯伯建立的微信群,里面除了一些街坊老邻居,更有一大批跟我一样的同龄者。于是,群里出现了“忆古”和“追新”两大派,“忆古”派重历史,讲传统老式面食,“追新”组则研究“红糖馒头”“点心馒头”“杂粮馒头”“红叶馒头”,中西融合,营养美味。一些叔叔阿姨在我们的影响下视野大开,他们在家里尝试了这些新式馒头的做法,味道得到赞赏,都纷纷拍照片上传。周伯伯见到后,也表示以后要适时推出新品,满足各人群的口味。

这阵子,小区封闭,周伯伯的微信群发挥了大的功能,我们在群里报上份数,周伯伯的儿子充当跑腿的“快递小哥”给我们送到小区门口。那热腾腾的馒头,让我想起了美好的童年,想起了喧闹的街市,想起了一碗热干面……

作者:荆 柯(90后)

(责任编辑:只恒文)

【明日请看:90后女教师的直播:我带的都是干货】

作者简介:

荆柯,90后,生于河南省焦作市,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