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焦虑中强悍地活着

发布时间:2020-02-03 21:47 来源:长江日报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危机干预热线开展24小时接听电话,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提供心理援助。

整理来电内容发现,人们排在第一位的心理困扰是不确定感,包括不确定自己或周围人是否传染,不确定疫情发展方向,不确定物资能否充足供应等等。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越低的需求,越是基本。五大人类需求中,安全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比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还要来得迫切。也就是说,人对安稳的需求是深层的,不容易移除的。不确定性动摇了它,往往令人迷茫、焦灼,不知所措。这也正是我们在重大事件来临时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

我们祈祷岁月静好,天遂人愿。但那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世界并不坚固,它有脆弱的一面,有不时露头的不确定性。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时刻都在发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现代化也并非解药。和古代相比,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物联系更为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脆弱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增强。这是《反脆弱》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观点(我们现在常说的黑天鹅事件,即不可预测、影响重大、事后具有可解释性的事件,就来自于塔勒布)。

那么,在一个注定会有不确定的世界中,人应当如何应对?

塔勒布把事物分为“脆弱类—强韧类—反脆弱类”三大类,可以看作人应对不确定性时的三种分类。

他认为脆弱的反面不是不受外界干扰的坚强、强韧,而是反脆弱。也就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不是束手无策,外界波动难以损害和摧毁,还可以令其更为强大。

这可能吗?在现实中如何做到?

腾讯大家最近发表了一篇防疫公开信《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强悍地活着》,提供了一些思路。作者吴冲是一位公司CEO,这封信的最初文本是写给他的员工。

“这样的危机,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不抱侥幸,对所有不确定性做好心理和物资上的准备。

“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吧”……“那个谁应该会支持到我们吧”……“他们应该不会这样吧”……这些想法要统统扔掉。在最坏的打算下,Keep alive。

在动荡的不确定性之中,理性绝不可以向习惯和面子妥协。如果自己或亲人身体不适,充分权衡去医院折腾被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普遍的恐慌中,保持理性和良知的底线。作者认为,理性的专业主义,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真正力量。当你想帮助他人,一腔热血地冲上前线其实效用并不大。理性主义的专业机构会先通过现场调研结合深度研究确定需求。

2008年汶川地震,当所有试图救援汶川的物资都堵在都江堰等待前方道路开通的时候,吴冲所在的基金会评估了山体崩塌之后难以开通的可能性,选择了一个4倍里程的线路,结果成了第一批进入汶川县城的民间救援物资车辆。

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前,他们首先安排一个投资银行的志愿者去读全球重大地震灾害的救援报道,甚至是《唐山大地震》的报告文学,试图从中分析出不同阶段救灾物资需求可能的变化轨迹。预见到灾害前期和后期不同的物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动态匹配“募款—物资—长短途物流—送达和反馈”的全链条产能均衡输出。

他认为专业机构如此,普通人其实也可以。比如说,“此刻你有没有尝试做一份家庭物资消耗预测表?”

真正的理性是什么?应该是能够冷静且达观面对现状、全面权衡、判断最佳且有能力执行的一种素养。它看上去不够心潮起伏,却够有用。

人生不过一段旅途,请在你的行囊里带上它。当接纳世界不确定的一面,学会与它相处,你就不再为它纠结,你就可以超越它。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