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成江苏两会“热词”

发布时间:2020-01-19 13:41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田婷惠)江苏省省长吴政隆在2020年1月1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着力推进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着力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展示江苏作为、作出江苏贡献,共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在这次江苏两会上,“长三角一体化”也成为讨论热词。江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吴江区区长李铭说,作为基层人大代表,听到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感到很振奋。吴江作为先行启动区,应该说这个家门口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所以我们会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推动绿色发展。”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在上海青浦区揭牌。据了解,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李铭介绍说,这几年来,吴江区积极通过智能化改造,信息化改造,使传统产业不断提升,效益不断提升。他们通过散乱污整治,淘汰了4000多家小作坊,为此腾出更多空间,提供给更优质企业,真正实现“以亩均论英雄”“绿色发展论英雄”和“创新发展论英雄”。

1月16日,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此展开讨论。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与财务研究所所长李心合认为,推进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最根本的就是科技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和进步是推动长三角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协同化和一体化发展上应当先行先试。

目前,长三角拥有普通高校457所,占全国高校的15.7%,“世界一流大学”入选数(8所)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数(26所)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5%和27.4%。长三角地区大学优势明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协同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

李心合表示,长三角的大学协同发展虽已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推动,但依然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受行政区划、地缘优势和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协同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不强,协同决策机制尚未真正确立;三省一市的大学各自发展,大学教师、信息等资源尚未真正互通、流动和共享。大学的关系格局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很不匹配。

李心合建议,在组织上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将整个长三角区域视为一个大学功能区,组建长三角大学协同发展研究院,强化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通过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大学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共同高质量发展;设立长三角大学协同发展基金,由政府提供种子基金,资本化运作,收益支持大学的协同化发展项目。

“推进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激发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江苏省政协委员、泰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卞赋章说,长三角区域合作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省级统筹、互联互通、投资合作、协同创新、联防联控等方面持续加强,一体化发展也进入加速阶段。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区域融合还需加强,统筹协调仍未到位。

据统计,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为发展重点的有12个城市,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产业的有9个城市,城市功能与产业定位普遍趋同,没有体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打通,更多的是实现区域内新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和新动能。”他建议,全省打破行政管理的体制障碍,在产业发展上建立合作平台与联盟,在医疗、教育等资源上互联共享。

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仁禾中衡集团党委书记梁泽泉指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政府部门“搭台”积极,专家学者“畅言”活跃,但民营企业“唱戏”积极性不够,真正合作的项目不多。“民营企业对政府的规划、政策还了解不够,希望政府加大力度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体化的项目群。”(经济部编)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