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推动未来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2020-01-18 18:09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记者 张浩祯

十年前的Dye还是个每天与线条打交道的美术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2009年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城双年展”)在市民中心相遇,那种城市与公共艺术、设计的交融深深吸引了她。

此后的每届双城双年展只要有机会她都会前来观展,她至今仍清晰记得2014年蛇口面粉厂那“庄严沉静又炫酷的混凝土空间,穹顶的蔚蓝之眼”。十年后的这个冬天,会场又回到了福田中心区,除了“城市交互”的主题和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讨论,她更看到了其中满满的“人味儿”。

“城市交互”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城市如果跟人没有关系,那就不能称之为城市。”在谈到本次双城双年展的主题“城市交互”时,“城市之眼”展览板块学术策展人孙一民提到,在城市建设中,无论是总体层面,或是局部层面,都应该和人息息相关。

本次双城双年展由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著名策展人与艺术评论家法比奥·卡瓦卢奇(Fabio Cavallucci)三人担任总策展人;由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都灵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担任学术策展人。展览分为“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维”两个板块,主展场分别位于深圳福田高铁站和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览2019年12月22日开始正式向公众开放,同时,深圳各区9个分展场与主展场联动,形成遍布全城的有机交互网络。

作为本次双城双年展的板块之一,“城市之眼”板块契合“城市交互”的主题,尝试强调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体验成为了很好的参与方式。

在邓慧姝、张利、曼知灵的“都市肌肤”作品中,城市的“肌肤”被视为一个交互界面,能够感受和接受信息,并通过装置呈现出人与之互动的数据。微建筑工作室和LOW-REZ的“深圳长桌”是一个实验性的用餐空间,带来三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体验,参观者可以围坐桌边参与设计并给出反馈,并有机会沉浸式体验这个即将建成的空间......

“今年的双年展既有学术性、未来性和前瞻性,同时还有大众普及的过程。”孙一民说到,“从这个角度说,展览让大家有机会去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大家了解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


展览是一种双向交互的学习

“我们理应成为未来的建筑师,而非牺牲品。”这是美国设计师、发明家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说过的一句话。本次双城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之一卡洛·拉蒂对这一观点十分赞同,“未来已来,是行动起来创造某种趋势或发展前景,还是总觉得未来停留在我们只能猜想的另一个空间维度,都取决于我们自身”。

本届双城双年展的两个展览板块都很关注“未来”,同时期望通过双向的知识交流为未来发展提供实际的方向。“一方面,展示者在策展过程中会愈发清晰自己想表达的观点,然后通过展览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观展者的反馈对展示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总结的过程。”孙一民说。

展览首次尝试有大学院校参与到主策展团队中,“越来越多的策展工作都和科研产生了联系,因此我们设立了‘学术策展人’”这一新的角色,这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卡洛·拉蒂谈到,他们希望从展览到讲座再到场地设计等各个角度,去尝试实践与学术、策展与研究之间的交叉互动。

“城市之眼”板块展场位于深圳福田高铁站,由于展场的特殊性,观众由不同性质的群体构成,策展团队从设计之初就针对此差异性做了特殊考虑。展览叙事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具有不同“层次”,其外部设计吸引一些临时观众,例如通勤的人;此外,一些国际优秀设计师和研究者创作的装置作品,会给市民带来新的城市体验,也让专业设计人士了解最新的城市实践。

未来城市需要传承

深圳经历了过去四十年间瞩目的大发展,这种势头或将持续至未来几十年。“城市应该是在延续、保护、更新、探索、修缮中自然前进。”展览在设计与建设未来城市时,也看到了城市的现状和过去,这种人为的交互是为了延续城市建设中好的方面,孙一民觉得这是未来性里最重要的。

从自动驾驶汽车到人脸识别系统,从5G到人工智能,深圳正在孵化下一代重大技术革新。由此,深圳通过双城双年展发问未来已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当我们进入全自动化时代,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将如何作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用户去驾驭快速发展的技术?这些都是双城双年展正在追问的话题。

此次展览也包含探索的意义。现代的背景以及环境使得人们对城市的思考相对薄弱,每个人的背景、专业与工作性质不同导致大家对城市的认识相对割裂。“希望通过展览能让大家开始思考、分析和探索城市,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最大目的。”孙一民说。

以人为本,万物互联。2019双城双年展正在张开想象的翅膀预想未来——未来的城市,会是一种化合物;未来的展览,会是一种叠加态;未来的深圳,也会是一种融合体。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