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博看跨越5500年的甘肃史前彩陶

发布时间:2019-12-26 15:15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等十几家文博单位举办的“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12月25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4件(套),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其中许多彩陶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堪称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荟萃。

距今8000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烧制出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而黄河上游甘肃地区彩陶最为发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甘肃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历史悠久,包含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因此多数彩陶展会从考古与历史角度入手设计。本展览尝试换个角度,只将考古与历史作为时代背景,重点阐释各个时代彩陶的艺术特征、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本次展览从内容上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黄土下的彩色世界”主要表现甘肃彩陶的文化背景,分为“发现”“泥火成器”“文化兴衰”三组。

“发现”部分追溯了甘肃彩陶于1923~1924年被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的过程和意义,也叙述了中国考古学者在纠正安氏的误判以及完善甘肃彩陶历史序列中的贡献。“泥火成器”部分从科技史角度展示了陶器从制作陶坯、绘彩和烧制成品的过程,以及敷泥贴片和泥条盘筑两种制作方法。“文化兴衰”部分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甘肃彩陶文化做了一个概要介绍。

第二单元“笔画与色调的奏鸣”按照时代顺序介绍甘肃彩陶各个文化的主要纹饰及演变规律。“一抹虹彩”展示大地湾文化时期最早出现的彩陶特征;“从直线到曲线”介绍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图案由简单搭配到复杂构图的演变规律;展览将马家窑早中晚三个时期分作三组来展示,“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与“圆形天地”分别展示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群组,集中展示了甘肃彩陶最辉煌阶段艺术成就;进入青铜时代,彩陶数量减少,品质也有所下降,因此齐家、四坝、辛店、沙井这四个青铜时代文化的彩陶归为“余音绵绵”一组,按时间顺序展示。

第三单元“大自然的生命组歌”通过具象纹饰,展示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及主要生物纹饰的特征与变化规律。“花叶繁茂”表现花瓣、叶子、果实、葫芦等植物纹的形态特点;“鸟乘风行”展示鸟纹的形态与演变特征;“水生一族”表现鱼纹、蛙纹等水生生物的形态及变化特点;“驯化与野生”展示了猪、犬、羊等家养动物和鹿、兽、蜥蜴等与狩猎生活有关的动物。这些形象有些是单纯的艺术装饰,有些则蕴含了信仰内涵。其中的太阳、植物、动物和人形纹饰展示了人们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态。

第四单元“精神的家园”将各文化阶段与人们精神生活有关的彩陶纹饰集中起来,分类展示。内容分为“原始信仰”“塑形艺术”“音乐舞蹈”三组。其中“音乐舞蹈”展示了一些舞蹈图案的彩陶,也有陶鼓、陶埙、响器等多种乐器。

本展览展期12个月。

(文化副刊部编辑)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