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武汉演出后,年轻观众“截住”茅善玉,“茅老师永远是最好看的”

发布时间:2019-12-03 15:53 来源:上观新闻

黑洞洞的侧台,四五个工作人员簇拥着刚冲下台的茅善玉,有人举着小型应急灯,有人拿着头套,有人换服装,有人拎着道具背包随时候命。从年轻人变成老年樊锦诗,茅善玉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她甚至有时间抿一口茶,再一步跨到侧幕候场。

近日,上海沪剧院大型原创作品《敦煌女儿》作为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唯一推荐剧目,在武汉洪山礼堂上演。下一折戏演到中段,茅善玉又下台换装,这次是从青年大学生到新婚燕尔的少妇。化妆师帮她摘头套,擦汗珠,用肉色胶布重新固定额头麦克风,再换上模具挂的另一幅头套,拿发夹细细固定。服装师从前往后帮她套上一件衬衫,看似正常的衬衫实则开口在背后,方便迅速穿脱。茅善玉用粉底扑了扑脖子,又抿一口茶润喉。换装时间只有几十秒,每场五六回,老变少,少变老,交替往复。幕前从容、幕后紧张的节奏,对于演了六十多场的《敦煌女儿》剧组,早已司空见惯。化妆师笑说,“首演那阵子,茅老师和我们都急急忙忙,可没心情喝茶。”

11月10日至12月5日,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在武汉举办。作为全国南方片区戏曲艺术最高水平的大聚会、大展示,会演有来自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湖北等17个省市区的各地方院团带来19台优秀剧目38场演出,轮番在洪山礼堂、湖北剧院、珞珈山剧院、武汉剧院、中南民族大学礼堂、中南剧场等上演。

武汉历来是戏剧重镇,曾得京剧大师梅兰芳盛赞,“是一座可与北京、上海并称的‘三鼎甲’戏曲‘大码头’”。从艺数十年,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第一次在武汉演戏。她夸奖戏码头名不虚传,“武汉观众懂行懂戏,《敦煌女儿》到了表演关键点,台下掌声不停,可见好艺术不受地域、文化、语言限制。”

《敦煌女儿》演出结束,两位结伴而来的大学生观众在后台“截住”茅善玉。其中一位山东赶来的女孩将自己在北京看《雷雨》时拍摄的照片送给茅善玉,“我专门买了单反学摄影,拍沪剧。”她的手机壳印着穿墨绿色旗袍的茅版繁漪,“和兔子一样可爱。”送完剧照,她掏出签名本,“上次您在北京给我签名,没有签时间,请补签。”心愿一一满足后,她开心地和戏迷同伴一起大喊,“茅老师永远是最好看的。”

“有了年轻观众,沪剧才能更加自信与开放。”茅善玉表示,此前《敦煌女儿》《雷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演出,票房喜人。《雷雨》第三次登陆梅兰芳大剧院,当晚除了大批首都观众,还有特意从天津、武汉、河南等地赶来“追剧”的大学生。

这次来武汉演出,茅善玉一下飞机就来到武汉大学。《敦煌女儿》主人公樊锦诗、彭金章夫妇与武汉大学渊源颇深。彭金章于1963年至1986年在武大历史系任教,一手创办考古专业,任历史系副主任兼考古教研室主任。1986年,一心支持樊锦诗事业的彭金章调往敦煌研究院。但两者渊源并没有切断,武汉大学专家们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利用测绘遥感技术,对敦煌莫高窟进行数字复原再造,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中永生。

“彭金章老师曾经在武汉大学工作过,我们来到武大感觉很亲切,想把彭老师工作过的地方好好看看。”令茅善玉没有想到的是,在武汉大学宣传部,她还遇到了自己的忠实戏迷,不仅讲得出茅善玉在1984年央视春晚表演的《太湖美》,谈起《芦荡火种》《罗汉钱》等沪剧经典同样如数家珍。

茅善玉邀请160名武大师生观看《敦煌女儿》。她还有更长远的计划,今后与武汉大学合作,将更多优秀沪剧剧目带到武大校园,“曹禺故乡在离武汉只有两个小时车程的湖北潜江,明年我们可不可以顺道带戏去?比如《雷雨》《家·瑞珏》,加上合肥大剧院、合肥大学巡演,形成新的市场群。”对于沪剧占领年轻人视野这件事,茅善玉从来全力以赴,“他们是观演顶梁柱,绝不能放弃。我们带着好戏在大学校园越走越多,已走出经验。现在年轻观众见多识广,绝不能糊弄。一次演出让他失望,也许以后他就再也不来看戏了。”《敦煌女儿》布景复杂,剧组专门制作了一套规模较小的道具适用于校园剧场,“上海沪剧院的戏能成为教委免检的‘进校园’剧目,就是因为有质量保证。戏精彩再跟上配套讲座导赏,内容丰富了,有现代感,有艺术表达,吸引年轻人更进一步探索。他们能坐下来看,下回还想再看。”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