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杯选手群像:冠军有分量,不拿冠军也荣耀!

发布时间:2019-10-21 15:15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主播君的话

2019年10月16日晚,第十五届“振兴杯”大赛落下帷幕。有人笑着站上领奖台,有人在观众席中说着遗憾,还有人早早落寞离场。但不管输赢,这些年轻的选手都有收获,他们都是在技能之路上努力向上的人才。

这里面有国赛冠军,

也有省赛冠军;

有来了又来依然没拿冠军的,

也有第一次新鲜登场就为学习和检验自己的。

听一听这些人的故事~

冠军的背后

华成祥

在别人眼里,华成祥不像90后,打电话时拿出的老人机、衣柜里挂着有点老土的衣服、跟人说话时板板正正地坐着……这让他看起来有点古板。

这个来自于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年轻钳工,没有太多其他的爱好。但说起自己的工作,他便开始眉飞色舞起来。

在别人看来,他的成功是因为天分,很多活“一点就透”。其实,更重要的是,他愿意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

在单位干活的时候超级专注,多数时间每天只上两趟厕所,中午吃饭时上一次,晚上下班上一次;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钟,连周末都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最累的时候走路都走不稳,累到扶着墙吐;看到厉害的老师傅干活,自己就悄悄摸索,直到比老师傅们干得还好……

“我可热爱这个职业了。”他说,所以他愿意吃苦,愿意付出更多,让自己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017年,华成祥被推荐到方文墨的“文墨工作室”,对他来说,获奖无数的方文墨是一个大神一样的存在。

能够跟着他学?以前想都没想过。

在“文墨工作室”的训练很累,第一次去的华成祥就感受到了。“师傅当时给我留了任务,让我按照他给的标准用锉刀锉一个活儿。”

前后两个任务,两周的时间,每天都要在晚上8点日常工作结束后去做。

师傅说要练到几点,他就练到几点,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那个时候,他最怕晚上下雨。雨夜里不好打车,他怕淋雨回家会生病,因为“一生病就会耽误练习”。耽误一天他都觉得会跟别人拉开差距。

累吗?是真的累!但华成祥坚持下来了。

“打我进工作室以后,也前前后后有十多个人来跟着我师傅,但最后坚持下来的没几个。”他说。

多年的磨练,让华成祥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全厂上下的一致认可。

“我这一出来比赛,单位都发愁,好多活儿都等着我干呢。”他笑着说。

这并不是说笑,而是他的技术为他在企业奠定的“江湖地位”。

在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很多人都听过他的传奇故事。

去年,有一个紧急的零件要加工,对普通工人来说,这个加工难度可不小,上面布满了各种尺寸。厂里的老师傅们一天干8个,交到华成祥手里,他一天干了22个,而且合格率百分之百。

那一次,他“一战成名”,厂里再有什么急活、难活、高精尖的活儿,领导都会想到他。

安稳:

作为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年轻骨干,今年“振兴杯”大赛的钳工选手安稳早已拿过不少冠军,公司每两年一次的职工技能大赛,第一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今年的“振兴杯”安徽省赛,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选拔来参加国赛。

做钳工,在他的生命里大概是个“必然的意外”。

10年前,本已考上大专的他,却在暑假在福建打短工时偶然碰见几个技术工人,他们的话改变了安稳的人生。

“他们说自己一个月可以拿到四五千的工资,高的能拿一万。”对于当时的安稳来说,这简直不可想象。

大专毕业之后,自己能找到这样工资的工作吗?

肯定不能。那一刻,安稳突然就想要掌握一门技能,于是,大专转技校,大学生安稳成为技能工人。

毕业时的工作却并没有自己想象那般美好,“一个月才几百块钱。”进了公司又不想干的人大有人在。

“要能吃苦,肯钻研。”安稳说,想练好技能,态度很重要。他坚信,他可以练就一番“武艺”,并凭借技艺改变命运,“我觉得没有技术就像是一张白纸,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张白纸填满。”

所谓的成功,大多不过是比别人更用功些,安稳也是如此。

“正常四点半下班,别人都走了,我再多练一两个小时。不管有事没事,每天都磨磨锉刀,要不然手就生了。”他说,他可不允许自己的手生。碰到疑难问题,更要多下功夫。

有一次,为了抢修一个模具,安稳每天都从早上7点半工作到晚上九点钟,整整5天的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要保持钳工特有的蹲姿,等到最后两天装配的时候,他的腰已经疼得直不起来了。

但是,手上的功夫就是在这样千百次的工作中锤炼出来的。

“吃不了这个苦,怎么能掌握好技术呢?”安稳说。

对于安稳来说,让他最自豪的时候是,当他做出来的模具拿到底下公司,别人听说模具是他做的,都会竖起大拇指。在公司比赛中,在别人看来,他只要不拿第一,就是失败。

而在工作中,只要他一出手,出来的活儿也是公认的漂亮。

在今年的新产品开发中,公司要做一批高端叉车,到德国参加展销,安稳负责做外壁板的模具,公司要求必须在一段时间之内做出来,因为时间紧,还必须一次性做好。安稳带着徒弟,不仅顺利完成,还比预期的时间早了两天。

因为自己的技术实力,他被评为集团的劳模,还被评为先进员工。作为公司最年轻的副高级技师,他还是公司的鉴定测评师,从当年被别人评定职称到现在去评判更年轻的员工。

魏金龙:

参加“振兴杯”比赛,来自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的车工选手魏金龙并没有想过一定要拿什么成绩,他是想有一个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看看自己现在到底“有几斤几两重。”

这一试,他试出了一个省赛冠军。

事实上,他是有实力的。

2012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数控大赛,他就获得了市赛的第二名。2016年,河南国防邮电系统军工技能竞赛数控车工大赛中,他也拿到了冠军。

而在工作中,这份实力更是让同事们认可。

“这孩子是同批的钳工中出类拔萃的。” 师傅李保生说。

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有大的任务他能顶上,有难的问题他能解决,有好的思路他能想出来,魏金龙的技术实力是通过实践检验的。

那次在新品试制中,多少老师傅都头疼的问题,摆在了魏金龙的面前。

“那是加工一个钛合金零件,因为材质特殊,易变性,又是不规则的结构,很难加工。”他说。

不知道尝试了多少刀具和加工参数,反复钻研,又自己动手研制出一套夹具,使材质能够更好地固定。一个星期之后,他成功地加工出了那个零件。

“那时候,全厂多少双眼睛盯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试制成功,公司拿到了大批量合同。

董明明:

在航天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钳工董明明大概是极为普通的。但他又是不普通的,因为在很多傲人的重器中都能找到他努力的痕迹。

那些看似普通的工作背后是这位年轻人技能的体现。

“因为这些航天产品精度要求高,不允许表面有任何多余的毛刺。”董明明说,他就经常用锉刀去锉掉那些毛刺。

很简单?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钳工的操作精度一般都以毫米来计,达到0.02毫米才算合格。而董明明的工作则更难,“因为有时候有些毛刺的位置比较特殊,锉刀都不行,容易锉伤零件的表面。”他创新出一套特制的辅助工具——刮刀,这成为他的绝活:锉平面能比别人用的时间更短,精度上更好。

如今,原来干批量生产件的董明明,干上了新品研制,也开始带起了徒弟。

“新产品问题多,那就需要我们有能力去处理。”他说,这也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实力。

“振兴杯”因他们的参与而完整

孙新宇:

孙新宇是来自兵器工业集团的钳工选手,个子很高,瘦瘦的,套在身上的工作服和透过眼镜散发出的兴奋的眼神,显示出他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比赛的期待,毕竟为了这次比赛,他已经等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孙新宇是“振兴杯”赛场上的“老人”,曾经参加过第十二届、十四届“振兴杯”赛事,并且在第十四届“振兴杯”大赛上还获得了装配钳工项目第二十名的成绩。

作为一名一线职工,平时的生活很简单,甚至简单到让人觉得单调,有这样一项大赛,可以让自己在工作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实际上,效果也确实如此,孙新宇从接到参赛通知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增加自己的训练任务,由于平时的工作并不是本次大赛的比赛项目——钳工,所以参赛之前,他还专门找到自己的师傅学。

回想起自己之前参赛的经历,孙新宇的职业生涯也不断走向成熟。

“当时,我们主要是跟着师兄们来的,大家的目光都盯着他们。”孙新宇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对自身实力比较清楚,就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到“振兴杯”。

“第一次参赛的时候,看到别的选手干活时的认真程度,真的感到很佩服,同时心理状态也不是很成熟,比赛一开始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脑袋就空白了,但别的选手立马就能进入状态。”每一次比赛对于孙新宇来说,都是一次成长的经历。

张文卫:

江西省新余市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张文卫就是冲着自己的目标来的。

2011年,张文卫曾经参加过第七届“振兴杯”大赛。“有点遗憾,(当时)由于比赛经验不足,考试过程中太紧张,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张文卫说,今年知道能再一次参加“振兴杯”的消息后,心里十分激动。

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张文卫告诉记者,9月份省考完以后,单位就允许自己从生产维护岗位上调离出来,全天脱产培训。“单位还安排有经验的教练对我训练,进行白加黑、5+2的模式,一直到来沈阳的前一天。”

10月14日,是张文卫人生中的第三十五个生日。这个在沈阳度过的生日似乎也为张文卫的职业生涯做下标注。

经过自己的努力,张文卫最终在第十五届“振兴杯”大赛上取得了电工组第三名的成绩。成绩揭晓后,他给记者发来微信说,“这次拿了第三名,为自己做上一个圆满的告别。”

张钧淋、陈保朝:

他们来自虎扑(上海)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虎扑”)。

赛场间隙,很多人一听说他们的单位都会有略带惊讶的表情。与大部分参赛者所在的国企、央企不同,虎扑不仅仅是一家民营企业,更是一家拥有较高流量的互联网企业。

张钧淋和陈保朝在来之前是在单位组织的编程马拉松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虽然在来之前他们对“振兴杯”的比赛项目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并没有任何的畏难情绪。

“互联网公司对于很多任务都会细分,我们之前也并不会完全独立地做一个系统出来。”张钧淋说,因为自己的工作和比赛要求存在差距,他们对于比赛也不是很有信心。

张钧淋告诉记者,之前他也参加过很多编程大赛,但与“振兴杯”的比赛项目很不一样,“很多都是团队比赛,评判标准主要是看最后的作品。”在新的赛制安排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

他们在赛场上也认识了很多企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员,通过交流,他们对于其他岗位上的编程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一方面,我们平时都在用的一些技术,很多单位因为安全原因并没有使用,另一方面,一些有八九年工作经验的选手也给了我们很多对于这个职业的建议,让我们收获很大。”张钧淋说。

张钧淋告诉记者,虎扑很重视对青年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每周我们公司都会有‘虎扑小学’,活动会邀请很多业界的专家,为我们分享技术经验,我们很多人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技能提升。

更看重交流的机会

张兵:

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厂的高级技师张兵代表北京出战此次大赛。九月开始,张兵就和北京代表队的参赛选手们一起集训了。“只有国庆当天休息了一天,直到大赛前三天,基本都是从早8点到晚上。”

备赛是一方面,张兵同样看重与同行业精英交流探讨。前几年的一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张兵认识了北京市的一位教练,“跟着他学习了很多年,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张兵珍惜每一次向“高人”取经的机会。

和行业前辈的不断切磋,也激发了张兵不断探索、攻坚克难的积极性。一个科研项目当中,他和工友们发现设计人员设计的电气设备有缺陷,经过反复沟通、请设计人员到现场多次进行实验,最终按照他们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及时避免了隐患。

张兵一直从事国家级科研任务的钳工装配工作,担任钳工技术带头人。他先后负责国家多个科研攻关任务。

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大项目,张兵也参与其中,和工友们用技能保证产品质量。

由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2016年,人社部特批通过京外调干形式为张兵解决了北京市户口。

日常工作中,张兵还十分注重技术的传承,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钳工技术交流会,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所带领的徒弟们中,12人已经成长为生产骨干。

—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文|陈凤莉 杨宝光 杜沂蒙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