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0多万高校学子“花样”告白——“我爱你,我的祖国”

发布时间:2019-09-20 15:15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9月4日,未名湖畔,一些北京大学学生晨读声朗朗,用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李大钊的《青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文章经典选段唤醒了新的一天,也通过与先哲的对话向祖国告白。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晨读的队伍,告白也更加响亮。

近日,在北京、上海、湖北、海南、云南、西藏等全国2900多所高校,3800多万大学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场音乐会、一次大合唱、一台话剧演出、一个微电影……

“告白祖国”,已成为高校的“新时尚”,也奏响了青春“最强音”。

各自亮“绝活儿”“花样”告白祖国

如何向祖国告白?各高校师生积极“出谋划策”,亮出了各自的“绝活儿”。

入学两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00多名2019级新生不仅完成军事训练任务,还排演出一场交响合唱音乐会《长征组歌》。9月6日晚8点,该校5000余名学生观看了这场演出,不少学生在演出时一边摇着手机上的“手电筒”,一边跟着合唱团大声唱。

“同学们都是带着感情在唱,带着敬意在唱,唱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的钢铁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唱出了到吴起镇‘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的喜悦。”该校学生王一鸣告诉记者,作为本次音乐会参演人员之一,连续两周高强度排练的辛苦已烟消云散,只剩下开心和自豪。

在今年武汉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上,7200多位新生挥舞着手中的国旗,深情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新生们庄重地传递巨幅国旗,齐声喊出“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不少学生热泪盈眶;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自主策划、拍摄微电影《用心爱勇敢说——华理青年Rap说爱国》,喊出了“用心爱,勇敢说,我爱您,祖国”的真诚告白;首都大学生自编自创《破晓》《曙光》《为有牺牲多壮志》《向祖国报告》等作品,以诗歌诵读向祖国致敬!

在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堂和宣讲中、一次次青春激扬的歌舞快闪中、一幅幅礼赞祖国的画作书信中……高校学子以自己的方式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用视频,有的用歌声,或者什么都不用,只需大声喊出来。

一如在南开大学今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2019年“最美大学生”阿斯哈尔·努尔太带领全场新生重新喊出了张伯苓老校长曾发出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是!”全体新生的回答响亮且坚定。“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祖国繁荣富强!”

感触祖国脉搏讲述中国故事

告白祖国不仅仅是说出来而已。在南海岛礁海域,在彩云之南,在长三角地区……广大高校学生在神州大地上与祖国同行,切身感受祖国跳动的脉搏、蓬勃的生命力。

上海市60所高校的10万多名大学生,聚焦“看伟大成就、讲中国故事、展青春风采、做时代英才、悟成才之道”主题,奔赴全国30个省份开展了近万个实践项目;江西省高校共有6000多名大学生组成278支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开展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实践活动。

来自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00后学生肖媛媛主动参与到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开展的撰写雨花英烈传记活动中。最初,肖媛媛及其所在团队手里只有省党工史办发放的不到3000字的人物小传,他们的目标是完成3本共计30万字的传记创作。

前期的文献检索犹如大海捞针,肖媛媛及其所在团队只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挖掘烈士足迹,并一一走访各地的档案馆、纪念馆和烈士曾工作学习的地方,足迹遍布长三角地区。遗憾的是,很多烈士居住、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早已不存在。“我们常说,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我们再不行动起来,终有一天,烈士们的名字和事迹将随风飘散,历史上将失去一截挺得笔直的脊梁骨。”她说。

随着一个个珍贵史料被发掘,烈士的光辉岁月也一笔笔被勾勒出来。目前,肖媛媛及其实践团队已基本完成邓定海烈士传记,杨振铎和李济平烈士传记也已完成大部分章节,即将出版。“烈士的光辉不会消散,他们就如同天上的群星般光芒璀璨,等待后人追随着熠熠星光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肖媛媛说。

9月9日下午,肖媛媛在“青春告白祖国——东南大学学生思政课开讲啦”活动上与300多名师生分享了这一故事。她希望,“当代青年自当铭记英烈精神,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生赵灵飞则从家乡安徽亳州的一点一滴说起,从麦田说到取消农业税、精准扶贫等惠民政策,从“傻子瓜子”说到民营经济发展,展现了家乡在这20年里从破旧乡村到高楼林立的巨大变化,用最真切的案例和最真挚的情感讲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朴素道理,引起同学共鸣。

与祖国同行 用奋斗献礼祖国

告白祖国,更多的高校师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

在同济大学,就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年轻团队——乡村振兴研习社。这支团队由两名80后教师带领、120多名90后组成。为走进真实的乡土中国,为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撑,自去年4月成立至今,乡村振兴研习社先后有23支实践团队分赴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地18个县市100余个乡村进行田野调查。

相较于城市,乡村如同“数据荒漠”,因此调研每次都至少持续一周。“每次调研都基本是在最热或最冷的时候进行,所以大家不是满头大汗就是瑟瑟发抖。”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社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专业95后学生徐浩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他们往往一天调研要做几十次访谈,光是音频、视频资料就占满了整个硬盘。

但正是他们从泥土中挖出的第一手数据、鲜活的案例和资料、几百份熬夜录入数据库的问卷构成了至关重要的乡村基础资料汇编,逐步建立起类型丰富、模式多样的案例库,为描绘乡村产业振兴模式的代际图谱总结了规律,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调研过程中,徐浩文也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修缮、改造村内废弃的房屋、社区中心、老年活动室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创业,“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我很庆幸自己可以参与并见证祖国的乡村振兴事业”。

有人奔波在乡土,也有人奋战在海域。在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人艇,完成了在南极、东海、南海岛礁海域、长江口等地的海洋测绘、环境监测、水下考古等多项任务。 回想起在“精海”无人艇的自主布放回收项目,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徐海彬认为“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设备在寄送快递过程中遭到损坏,由逆波顺波引起的无人艇速度控制问题、图像传输延时以至于无法对接等问题又让他们“垂头丧气”。但他相信,“对海洋强国的追求激励着我们必须打起精神来,因为我们深知不能在最后关头再被这些困难打倒”。

于是,吃着船厂的大锅饭,顶着6月、7月的高温,忍受着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和车间内的刺鼻气味,徐海彬与其他3名同学一起完成了任务,一个个晒得黝黑,“但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是无比的充实。”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