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评审交流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9-09-20 14:4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之“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评审交流会现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建泉 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齐征 张曼玉)9月18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之“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评审交流会在教育部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所长吴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邱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教授余开亮,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云志功,资深教育媒体人解淑平,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强,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书记兼校长张燕,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学校校长吴璀等对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进行了点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积极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并于今年4月至6月面向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征集“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

在本次“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征集过程中,全国共有999所学校提交了1373件视频公开课作品,视频总时长共计33834分钟。其中,校园体育课程类159件,占比11.60%;校园艺术课程类405件,占比29.44%;体育艺术课程共564件,占比41.03%。公开课作品内容涵盖音乐、美术、传统节日、传统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一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艺术项目、节日文化公开课占据大多数,一些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课堂授课,校园已成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

此次进入终评展示的共有来自18个省(区、市)的32件作品。会上,众评委以“文化在校园 课堂享文脉”为主题分享了应如何通过校园体育艺术课程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所长吴键。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建泉 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所长吴键,对湖南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报送的公开课《舞龙运动》进行点评。吴键说:“舞龙舞狮这个题材在传承的力量这个活动中是必选的。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青少年的重要途径;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奠基工程。这项活动非常有价值。”吴键认为,传承艺术也好、美术也好、体育也好,让孩子们在15岁之前学习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建构一个动作系统,建构一个能量系统,刺激大脑,促进他们脑部的发育,让孩子们从中受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邱松。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建泉 摄

邱松教授点评的是天津新开小学的剪纸美术课,“给小学生上课,特别是讲传统文化,如果谈一些大道理,用不了几分钟学生都会睡着的。那么怎样把孩子们调动起来,非常重要。”邱松认为,这堂课老师用心选择了非常典型的一个节日——春节,在春节里选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内容——剪纸。剪纸是一个眼脑手心同时调度的活动,学生不仅要动手制作,而且还学习欣赏,思考怎么把他要表达的内容用剪纸表现出来。“剪纸课上不好就很容易变成传统的课程欣赏,学生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老师真正让学生去做,使课程跟现代生活紧密相关,马上就让学生有了成就感。怎样让学生感到课程有吸引力,爱上一门课?不管差的、好的,都让他感受到希望,通过这个课程我能够完成我以前达不到的目标,目标实现了孩子们会非常开心。”

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建泉 摄

“唐诗很多是以长安为表现的范围,以节日为表现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这堂课不仅推送节日文化,其实也推送了历史上空前繁盛的唐代具有怎样的一种面貌。节日是一种文化最典型和最集中的显现。”彭玉平教授点评的是陕西师范大学选送的《唐诗与长安民俗节日》的公开课。彭玉平表示,唐诗、宋词和历史上一些重要书法家像一座座高山,我们要如何超越?“现在学诗词能不能超越唐诗宋词,这是整体上判断的问题。我们没办法跟古人直接做一对一的比拼,但是用诗词或者书法方式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当代文化中展现出它的魅力,这种空间依然很大。”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云志功。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建泉 摄

云志功教授点评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选送的《书法:共话端午》公开课。这堂课上,老师把端午这两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草书、隶书、篆书、行书按照传承的顺序讲出来。把端午节的发展也讲得特别详细,教学目的明确。同时,课上学生参与书写。“学生们在书写当中练习三个能力:眼力、心力、手力。书法写的是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经济、政治、艺术各个方面最优成果的载体,学习书法就是要优美的写汉字。”

余开亮教授认为,体育艺术类课程应该是情感性、体验性的教育。体育艺术类课程本来就是因情设教,“体育和艺术类的教育是能够直接切入人的感情的情感体验。对于传统文化,并不在于我们了解了多少,更多是我们有没有情感认同,有了情感认同才能真正热爱它,产生一种归属感。通过这样一种情感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个体内在的组成部分。”

王强点评了上海市民立中学丁哲峰老师的公开课《闲话佳节》,“丁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印章赏析为接入点,紧扣教学目标,将闲章设计与传统节日包含的文化要素,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印章的赏析,学生尝试设计、师生互动,教师现场进行指导,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丰富文化内涵的了解,增强了文化的认同,而且强化了审美的意识和审美情趣。这堂课一定会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张燕点评了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选送的《传承——节日民俗中的团圆•元宵》。“教师在这堂课上用了二维码答题、主题App,体现了在互联网+时代探索信息手段和传统文化教学之间的融合。同时,教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十七八岁,对新生事物接纳度非常高,所以插入热门电视剧的视频,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当中站稳脚跟的基石。落实到教育者的身上任重而道远,最基本的就是落实到老师身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果只跟孩子们讲一些条条框框他们是不能接受的,如果能够通过阅读赏析、创编短剧、诗词创作,让孩子们参与进来,融入进来,就能够爱上它。”

吴璀分享了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的孩子们带着帐篷,带着爸爸妈妈在校园里安营扎寨过中秋节的情景,“孩子们的计划是搭帐篷、露营、飞花令、阅读,没想到那天成都下起瓢泼大雨,但大雨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和老师共读古人观月的想象,共读现代科学对于月球的探索,大家在帐篷里做灯笼、画花灯、猜灯谜……什么是传统佳节,什么是月圆人团圆?我理解就是在过节的过程中真实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相信很多年过后,孩子们毕业了,可能记不清小学的语文课、数学课,而这次关于传统节日的艺术体验一定能够令他们记忆犹新。”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体卫艺相关负责人80多人参加了当天的评审会。四川师范大学的杨瑜老师会后表示,公开课所有的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而且教学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决定了他对教学设计的高度和深度。“如果一堂课教学设计的内容打动不了老师自己,怎么能打动学生?我相信有传承的力量这样的活动,再加上一部分热爱传统文化的老师,优秀传统文化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