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APP下载

奋斗报国 绽放青春

发布时间:2019-09-10 07: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世界难题是挺难的,但是我们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把这道难题解开了!”台上,中国铁建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夏荔动情地说道。

9月6日~7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巡回宣讲报告活动第二批宣讲团来到浙江,走进杭州师范大学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同现场师生代表分享奋斗故事。

新时代的愚公

173米,步行大概只需要2分钟。而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最后的173米,却整整耗时6年。夏荔是这条“魔鬼隧道”2号斜井的总工程师。

夏荔与铁路的缘分,源于他的父亲。上个世纪80年代,夏荔的父亲曾是一名铁道兵,转业后成为一名铁路测量人员。

在夏荔的记忆里,父亲很忙,但是每次见面,父亲都会带他坐火车。

“在火车上他会骄傲地说,‘儿子,这条铁路是爸修的’,然后给我讲他当年修铁路的故事。他是中国铁路上的一块砖,但在我心中,他是我的英雄。”夏荔说。

在铁路故事的耳濡目染下,夏荔长大后也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到铁路建设事业中。

在过去的9年里,父子二人共同参与修建兰渝铁路,但他们被胡麻岭隧道隔开了,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这一隔,就是6年。

胡麻岭隧道位于兰州市榆中县附近,铁路修到这里可以说已经见到了胜利的曙光,可就在最后173米出现了问题。

“地质状况发生变化,从隧道前方涌出了大量的泥砂。”夏荔说,“我们就像在豆腐脑里打洞一样,稍有不慎,隧道就会变形和塌方,造成人员伤亡。”

夏荔团队尝试了很多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经过地质专家勘探,这种地质名为“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岩”,是目前隧道开挖过程中遇到的最弱地质。德国专家更是认为不可能在这种地质中打隧道。隧道已经挖了10多公里,难道就这么废弃吗?兰渝铁路已经修了800多公里,到了胡麻岭过不去怎么办?难道让火车飞过去吗?大家的内心都无比煎熬,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苦眼看就要白费。“如果火车飞不过去,我们就必须要把这条隧道打通!”夏荔说,“不能就这样放弃,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岩层松软全是粉细砂,夏荔团队就往岩层里打化学药水固化;岩层里有水,就想办法抽水、排水。夏荔团队还研究出一种“九宫格”的开挖方法:把隧道纵向平面分割成9个小块,每个格子各安排一个作业小分队施工。各种思考、研究和尝试终于有了成效,隧道以每月5米的速度向前延伸。2017年6月19号,胡麻岭隧道胜利贯通。

那一刻,夏荔与隧道另一头的父亲相拥而泣。“这条铁路串联起了我们一家三代人。不止我的父亲,我的妻子也在这条铁路上工作,女儿也在这条铁路上出生。”夏荔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铁路人,能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尽职尽力,我感到骄傲自豪!”

“当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就是坚定信念,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祖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为大家舍小家的建设者,才有繁荣昌盛的今天。”杭州师范大学学生李晨蕾说,“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把为国为民的事业作为己任,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在乡村田野焕发青春光彩

85后李君现在已经是一名“老支书”了,从大学毕业回乡任村支书以来,他已经在四川省苍溪县岫云村工作了11年。

岫云村是秦巴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贫穷、闭塞,村里很多老人至死也没有走出过大山。2003年,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李君走出了大山,并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岫云村成了重灾区。当时家乡的场景让李君萌发了回村做点什么的念头。地震后,村子里救灾形势紧张,李君的表哥担任村队长,因为过度操劳,突发脑溢血。可是那时村子里没有公路,等李君等人走小路把表哥抬到村口的时候,人已经去世了。

“我要回村!”“我要为乡亲们做点事!”“我要改变这里!”李君不顾家人的反对,辞掉了成都的工作回村,并在年底当选为岫云村党支部书记。

一个“娃娃”当书记,老百姓信不过、不服气。李君决心要做出点样子给家乡父老看看。他把目标定在修路上。

但修路需要巨额资金,钱从哪里来?“群众本身很穷,拿不出钱来。他们也怕钱给了我会打水漂”。

接下来的半年,李君四处“化缘”。他跑了很多知名的富裕村,向他们“讨”点修路的钱。路上为了省钱,李君坐火车舍不得买卧铺,有时连硬座都没有,他就在过道站着,一站就是几十个小时。终于,李君凑了85万元,再加上国家的配套资金,在2010年,三条总长6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

路通了,李君开始考虑村里的产业发展。他发现,大家对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村民们经历过栽桑树砍桑树、栽梨树砍梨树、种蘑菇烂蘑菇等太多的产业发展之痛。还有人说,“凡是你们让做的,我坚决不做;凡是你们让干的,一定是失败的”。

李君在成都上学的时候,城里消费者对农村的原生态食材需求旺盛,而现在家乡有好东西,却卖不出去。能不能把消费者请到村里来看看呢?

李君马上赶到成都,开始了“远山结亲、以购代捐”计划。他挨家挨户按门铃、叩铁门,受过白眼、挨过骂。2014年3月,岫云村成功开展了第一次活动。现场来了10多家企业、50多个爱心家庭,认购了56万多元的农产品。两年多的时间,结对认购的城市家庭达到1200多个。李君在岫云村首创的“以购代捐”扶贫模式也被写进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可是岫云村距离成都路途遥远,来回要10多个小时,很多人来了之后都对李君说:“这地方下辈子都不会再来了。”有一次,李君在往返成都和村里的时候出了车祸,肺破损、肋骨断了6根。李君不得不去思考,怎么才能让岫云村走出大山。

2016年,以“岫云村”为品牌的扶贫体验餐厅在成都锦城大道开业,成为连接城市和山村的桥梁。去年,岫云村在成都和苍溪县又开设了3家农产品专卖店,截至目前,周边59个村2882户都已加入“岫云村”品牌计划。

“我们希望用互联网去连结千千万万的小农户,打造‘岫云村’品牌去对接城里的大市场,让老百姓的劳动更有价值,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李君说。

如今的岫云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四川省级“四好村”。2018年2月,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李君作为基层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岫云村的情况。“发言结束后,总书记鼓励我说:‘现在的精准扶贫,下一步的乡村振兴,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年轻人,好好干!’”。

“李书记的事迹让我感到平凡的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荞雯说,“我也要像他一样走进基层、扎根基层,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驰骋海天的利刃尖刀

“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们一定能上得去、打得赢!”宣讲嘉宾曹先建掷地有声的宣讲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曹先建是海军航空兵某训练团飞行二大队大队长,也是一名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航母是国之重器,而舰载战斗机则是重器之利刃,是航母战斗力的核心。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要驾驶20余吨重的战机以200多公里的时速,在航母上间隔仅12米的4根阻拦索上着舰,危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

2000年,曹先建胸怀从军报国的一腔热血招飞入伍。在此后的11年里,曹先建先后飞过6种机型,多次出色完成重大战训任务,逐渐成长为空军三代机部队的飞行尖子。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服役,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航母梦。在举国上下欢欣鼓舞之时,曹先建的心里悄然埋下了舰载飞行梦的种子。同年,海军在全军遴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曹先建报名参加。他说:“驾驶舰载战斗机驰骋海天,对我而言,就是新的使命召唤。”

舰载战斗机与陆基战斗机有很大区别,很多飞行操作习惯都是相反的。曹先建和战友们多年苦练的飞行技术要推倒重来,很多固有认知、肌肉记忆、条件反射等都需要重建。他们憋着一股劲,从零开始学,加压加量练。经过3年改装训练,曹先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通过了一个又一个考核,距离成为合格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就只剩下着舰考核这一关。

就在距离考核不足一个月时,意外发生了。2016年4月6日,曹先建像往常一样进行陆基模拟训练,当他驾驶战机飞至360米高度时,飞控系统突发异常,机头瞬间上仰、机体急速下坠。这是战机最高等级的故障,距离坠机只有短短12秒。按照特情处置规定,飞行员可以立即跳伞。

当时曹先建的第一反应是全力保住战机,在紧急处置10秒无果后,他被迫跳伞。但由于高度过低,救生伞未能完全打开,曹先建的身体重重地砸在海面上。这次事故使曹先建腰椎爆裂性骨折,胸椎、尾椎等严重损伤,需要进行两次手术。医生告诉他,以后能恢复一般身体机能就很不错了,不可能继续飞行。可曹先建不想放弃。

在曹先建受伤20天后,噩耗再次传来,同批改装的战友张超同志牺牲了,他倒在着舰考核前的最后一次训练中。“沉重的打击并不能阻滞舰载飞行事业前进的步伐,只会让我们心中的那团火焰燃烧的更旺!”曹先建说,“我坚定信念、下定决心,一定要重返蓝天!”

为了能够赶上1年后的着舰考核,曹先建坚持要求医生把两次手术间隔从最初的18个月减为8个月,在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他就躺在病床上开始身体康复训练。在经历了419天伤病斗争和70天恢复训练后,曹先建不仅身体恢复良好,还达到了飞行条件。

2017年5月30日,曹先建驾驶战机成功降落在辽宁舰的甲板上,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现在,曹先建主要负责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人才。“看到祖国各地有志青年踊跃招飞入伍,看到一批批年轻飞行员快速成长,看到舰载战斗机驰骋的航迹,我非常欣慰自豪!我们的舰载飞行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我们的强军伟业阔步向前、指日可待。”曹先建说。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一锋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是幸运的,见证了祖国从无到有的繁荣昌盛。我们也要像各位宣讲嘉宾一样,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70年前,先辈们为了脚下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新生。70年后,我们自当奋发图强,担起属于我们的时代责任。”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金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