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辞典下架报道追踪 编辑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亟待加强

发布时间:2019-08-22 14:55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合肥8月2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桐城派大辞典》因错误太多被下架的消息(详见《中国青年报》8月20日06版报道),报道发出后,引发业界和学界讨论。

“学术类出版物的编辑应具备很强的学术素养。”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一本合格图书的出版是作者、主编及编辑等多方、多力量努力的结晶。书稿质量是图书质量的生命线,把控好书稿质量至关重要。通常,出版社应对书稿实施三审三校、责任编辑等制度,以保证图书质量。书稿出版时出现问题,特别是较多低级错误,应该说,出版社难辞其咎。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图书出版物因为质量问题被下架和召回的现象一直存在。今年上半年,《广西石刻总集辑校》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饱受质疑,最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课题“广西石刻总集整理”被撤销。

目前,以“内容的品质与传播”为主题的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正在进行中。5G时代来临,图书出版行业面临转型和创新的考验,但图书质量问题依然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出版编辑素养备受关注

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2019学术出版论坛上,出版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就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出版编辑素养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正处在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特征的时代。”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关义教授觉得,出版业必须出版高质量的出版物来教育人民,用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来培育大众。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指出,在相当长一个时间以来,业内外诸多人士都在谈论和焦虑我们的学术出版,聚焦学术原创出版的短板问题。这方面,不仅数量相对少,而且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这里有哲学社会科学作家、作者方面的原因,可能编辑队伍的学术素养偏低难脱干系。

他认为,编辑队伍学术素养亟待加强。编辑的学术素养,是对自己编辑业务领域的学科,如哲学、文学、史学和数学、物理、化学等,以及对编辑加工业务有关的学科,如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营销学、阅读学等,均有一定的理论、历史机发展趋势的积累和把握。

也有业内人士也认为,学术专著出版中存在专业领域众多、编辑能力有限、时间及资金短缺等诸多限制因素,无论出版社在图书质量方面付出多大努力,图书问题也还存在。即使如此,出版社还是应该在追求图书社会效益的路上孜孜以求,为担起应负的责任不懈努力。

学术出版意义重大,编辑作用至关重要

“我国每年大约出版50万种书,新书大概25万种,其中大概1/4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文学艺术、少儿科技大概也各占1/4左右,哲社类图书可能还多一点。”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贺耀敏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大国,正在迈向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强国,这一进程在不断加快。

“学术出版是将研究者在某个领域的自成研究成果予以选择、印刷、传播于社会的完整过程。”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平认为,学术出版是人类学术成果记录、传播与共享的重要渠道,学术出版活动记录了人类文化悠久绵长的历史。古今中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出版物中,可以找到某一个领域学术停滞、前进、发展、飞跃的过程。

“学术出版为学术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学术成果获得社会成果、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平台。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质量,体现国家、民族的学术高度。”他指出,学术出版的目的是传播学术。出版技术为复制书本、扩大传播时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下,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多媒体融合出版,为学术传播提供了轻盈的翅膀,学术研究成果发挥的作用更大,出版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彰显。

牛津国际出版中心高级讲师菲利普认为,出版商必须要向学术界持续提供相应的、有效的服务,不管是对作者还是其他人员,出版商应该有一些优先项,其中一个就是出版服务的质量。

郝振省则指出,基于对业务领域学科和编辑加工相关学科的积累和把握,编辑可以从容地吸引学者名家的作品到自己的出版单位来,可以高屋建瓴地提升作品品质。对非学术作品,他们也会通过学理输入,使其出版物增色,增强对读者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培养“学养深厚”的人才队伍 破解“青黄不接”现状

记者了解到,当下,在出版行业,也存在着青年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版行业的转型发展。

一位出版公司的员工介绍,出版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存在“钱少事多人累”的痛点。“出版物周期较长、工作枯燥、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都有可能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她还指出,传统行业的市场就这么大,之前的人才储备已经足够支撑其发展,出版行业本身工作相对稳定,人员离职较少,不像新兴行业,人才涌入、涌出,更新很快。

“此外,学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选择性较广,他们可以去其他媒体就业,也可以从事企业行政类、企划类工作,也有很多人去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她谈道。

“我本科学的是出版专业,听说这个行业招人少,工资低,而且很多单位招人都是硕士起步。周围有同学去了各地的出版社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考研,进行学历深造。可能考研出来以后,就业选择更多,薪资待遇更好一些。”一位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身边还有很多同学选择去地产行业和互联网企业就业,这些单位的高薪酬更能吸引他们。

安徽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刘婷婷认为,目前,出版行业很多以传统出版为主,即纸书出版。图书出版业是夕阳产业,市场需求有限,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入行。此外,出版行业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觉悟。当下的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有时较为浮躁,并不能静下心来“埋头故纸堆”。总之,出版行业可能并没有吸引青年人才“落户”的足够重的筹码,亟须加快转型创新。

“追本溯源,目前,编辑出版院校、系科、专业的教材教学有很大缺项。其中,缺少原著教材和教学活动就是明显的软肋。”在郝振省看来,高校出版编辑专业教育应始终将理论学术的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应该开设更多的实践课,即使有实践课,也应服务于理论和学术教育、教学,不宜喧宾夺主。

“对相关的学会协会、出版企业而言,在其培训计划、培训课程中,尤其是在提高性培训教育中,应适当增设阅读、研读原著的课时内容,就出版行业编辑个人而言,应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坚守。”他呼吁,要关心出版学科的原著建设,形成合力,加强编辑的学术理论素养,形成学养深厚的编辑队伍,为我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扎实工作。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